區第十四次黨代會以來,全區上下奮發進取、激流勇進,在搶抓機遇中乘勢而上、在轉型攻堅中砥礪前行。一個個重點項目拔地而起,一片片綠地生機盎然,越來越多的村民找到了增收致富的好路子,棚戶區、舊居民小區的改造為市民構筑了和諧溫馨的新家園。
在喜迎區第十五次黨代會召開之際,本報推出“感黨恩 話變化 迎盛會”專欄,全面展現近年來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效,激勵全區干部群眾凝心聚力,扎實苦干,為推動南川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接續奮斗。
■ 記者 黎明
錯落有致的樓房,平坦寬闊的道路,隨處可見的笑臉……近日,記者走進太平場鎮河沙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發現,處處呈現和諧氣象。該鎮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幫助搬遷戶融入環境、配套產業、改善生活,努力實現安置群眾“鄰里和睦、平安穩定、就業充足、生活便利”目標。
融入環境 其樂融融
“老王,最近上班忙不忙?”住在2棟的村民趙興學晚飯后來到樓房前的小廣場,和鄰居拉著家常。“以前雖然是一個生產隊,但都不是住在一起的,現在大家都搬進了安置點,離得近了不說,生活上也很融洽。”趙興學說。
202 0年6月安置點落成、村民陸續搬入之后,太平場鎮不斷幫助搬遷群眾融入環境,開展了“住新家、推豆花、講故事”活動。舉辦“豆花宴”,就是為了盡早讓大家適應小區生活,融洽鄰里關系。在今年春節期間,該鎮還聯系志愿者來到這里,為大家寫春聯、拍全家福,其樂融融。現在,還創新開展“愛心壩壩電影日”等活動,豐富群眾的文娛生活。同時,村里還引導搬遷群眾積極參與村集體大小事務,加快融入新環境。
“每次安置點放壩壩電影,大家就會聚在一起聊聊天,擺‘龍門陣’,像聚會一樣。”村民吳水生說。
改善生活 有滋有味
“集中安置點就在柏油路邊上,離集鎮很近,而且一路上沒有上坡下坡,安置點有路燈、小廣場、小花園、河邊步游道,還專門劃出地塊提供給村民種地……”說起安置點的生活,村民王興才很是高興,特別是留給他們種植蔬菜的地,讓他很滿意。他說,種出來的蔬菜除了自己吃,更多是拿去賣。
太平場鎮不但在安置點周邊統一安排空地,集中分配給搬遷戶種植蔬菜,還幫助搬遷群眾改善生活,為搬遷群眾落實用水、用電、用氣費用優惠。
安置點在建設之初,就把公共服務配套設施與安置房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最大限度滿足安置點公共服務功能,讓搬遷群眾直接感受到變化、便利。目前,安置點內的超市、快遞代收點等生活配套服務設施已經完善,搬遷群眾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配套產業 增加收入
“我在離安置點兩百米處的蔬菜基地打工,70元一天,家門口就能掙錢。”說起搬進安置點的日子,村民張學進很滿足。
類似的安置點太平場鎮一共有5個,為了讓搬遷群眾有收入,太平場鎮努力引進產業,帶動發展、促農增收。如夏軟慧農、三春蜜桃等農業龍頭企業,能吸收附近村民就業,增加群眾工資收入。
鎮上還引導重慶稻森專業合作社等壯大集體經濟,確保每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附近均有一個配套產業,幫助搬遷群眾就近務工增收。
“同時,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搬遷群眾,解決他們的收入問題。”太平場鎮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