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工作人員在管護生姜。記者 黎明 攝
■ 記者 黎明
俗話說,人懶地荒。可偏偏在河圖鎮長坪村5組品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蔬菜基地,卻讓2公頃菜地“撂荒”,并且一“荒”近3年。
10月28日,記者在該基地的蔬菜大棚看到,一顆顆番茄掛在枝條上,但是這些番茄不是種在土里,而是栽在一個個白色的泡沫箱里。在另一片土地,泡沫箱里栽種的是生姜。采用這種無土栽培的土地大概有2公頃多。
“人累了,得不到休息,就會出毛病。土地也一樣,長年累月耕作,種出來的莊稼口感就差一些。”基地負責人張永祥對記者解釋,所謂的“撂荒”,就是用無土栽培的方式對土地進行輪作休耕,給“疲憊”的土地“放個假”。
張永祥原是鳴玉鎮的蔬菜種植大戶,2013年來到河圖鎮長坪村租地種植蔬菜。租借的土地由于長期施用農藥化肥,土地大多板結,養分流失,這讓張永祥萌發了新念頭——不妨讓部分土地“休養”幾年。于是,從2015年起,張永祥就將基地的一部分土地進行輪作休耕。
張永祥說,休耕并非不管不問,為了養肥地力,每年春天,基地都會組織人力、機械,把長出的雜草混雜著農家肥進行翻埋,通過自然腐熟來提高土壤的有機質,然后在休耕的土地上用泡沫箱裝有機質進行無土栽培,獲得“一石二鳥”的效果。
除了休耕,品豐農業的所有蔬菜大棚都采用輪作方式。如這一季種了辣椒,下一季就會種植黃瓜或茄子等蔬菜。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每個大棚有序更替,盡可能幫助土地恢復肥力,讓“輪作休耕”形成良性互動。
張永祥說,休耕后復種的大棚里產出的蔬菜,賣價不低,“比如西紅柿,市場上一般每公斤賣三四元,休耕復種的土地上出產的富硒西紅柿能賣到10元。”
“我們的定位是富硒蔬菜,所以對產品的要求非常高。我們放棄‘竭澤而漁’式的生產方式,休耕的土地會更加肥沃,讓土壤的養分充分釋放,蔬菜的品質得以保證,才能換來更高的效益。”張永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