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實干出實績》我區加快推進醫養結合服務體系建設
發布時間:2021-08-27 08:54:11 來源:南川網
新聞摘要:       德康養老中心每天都安排了醫生護士開展巡診。 資料圖片  ■ 記者 陳蕗穎  近年來,
  

  

  德康養老中心每天都安排了醫生護士開展巡診。 資料圖片

  ■ 記者 陳蕗穎

  近年來,我區持續不斷地支持和規范醫養結合機構發展,進一步健全養老服務體系,豐富養老服務供給,切實提升老年人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足不出戶可享醫療服務

  家住南城街道的李賢會(化名)中風癱瘓多年,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全靠家人照料。前不久,區中醫醫院康復科副主任楊孝勇、副護士長趙靜同康復師一起來到李賢會家,為老人查體、測量血壓血糖、評估是否有壓力性損傷的風險,并指導老人在床上進行功能鍛煉,以及教授家屬日常護理知識。

  對失能老人給予有針對性的醫療服務,是我區豐富養老服務供給的一項重要舉措。“在為65歲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檔案的時候,我們會對他們進行健康評估,特別是失能老人,根據評估等級不同,有針對性地為老人提供醫療服務。”區衛生健康委副主任陳維介紹,全區34個鄉鎮衛生院(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能開展老年人的醫療服務工作。服務采取家庭醫生巡診的方式,對本轄區的老年人落實健康管理項目,結合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開展,對社區及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免費提供健康管理服務,為高齡、失能、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

  針對65歲以上失能老年人,我區通過在區智慧健康信息平臺增設老年人醫養結合健康服務管理項目,將服務記錄表、《失能老年人健康評估表和健康指導內容(試行)》等納入平臺管理,動態掌握基層醫療機構開展65歲及以上老年人健康與醫養結合服務管理工作情況及老年人健康狀況。截至去年底,全區開展老年健康醫養結合服務61716人;開展失能老年人健康評估702人,健康服務635人。

  養老院里也能看病拿藥

  “這幾天身體怎么樣?一定要記得準時吃藥。”7月15日,水江中心衛生院內科醫生高代玉一邊為老人進行身體檢查,一邊叮囑注意事項。而他出診的地方不是醫院,也并非老人家中,而是在水江中心敬老院的醫務室里。

  水江中心敬老院在院老人97人,年齡主要集中在60~80歲之間,大部分患有基礎疾病,需要長期服藥或定期就醫。“以前的敬老院離醫院只有幾百米,看病很方便,院內也只有20多位老人,再加上我們經常去開展義診和健康宣教,基本能夠滿足老人們的醫療需求。”水江中心衛生院院長助理羅明紅說,現在新建成投用的水江中心敬老院將附近關閉的8所敬老院中的老人進行集中供養,地理位置的改變和醫療需求的增加使得院內老人看病變得很不方便。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區衛生健康委進一步深化機構合作,組織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以簽約形式為入住的老年人開展醫療照護服務,有效解決了這一難題。

  “我們在探索醫養結合新模式的過程中,建立了以敬老院為依托,以老齡人群為服務對象,以醫院專業醫師和護理團隊為服務主體的醫療服務模式。”羅明紅介紹,根據院內老人的醫療需求,該院在敬老院內設立了醫務室,每個工作日抽派一名醫務人員到醫務室巡診,為在院老人提供量血壓、測血糖、輸液等簡單的診療服務,并為老人建立健康檔案,還開通24小時醫療咨詢服務和就醫“綠色通道”,讓老人享受無縫銜接的醫療服務。

  目前,全區29家養老服務機構與22家醫療衛生機構開展深度合作,覆蓋城鄉、規模適宜、功能合理、綜合連續的醫養結合服務網絡基本形成。

  樓上養老樓下看病

  “在這里,一日三餐和藥物喂食有專人負責,到了透析時間,有護工陪護就診,閑暇時還可以和同住的老友下棋閑聊,住著非常安心。”患有尿毒癥的李先生住在位于重慶宏仁一醫院內的德康養老中心內,這里既是醫院,也是養老院,不僅有醫生護士每天巡診,而且為每位老人建立健康檔案,開通醫院內急救、檢查等“綠色通道”。

  該中心內不僅配備有專業的醫師、護士、護工、營養師、廚師、治療師、康復師等專業團隊為入住老人提供醫、護、養高度融合的全方位保障服務,同時還經常開展健康講座、心理疏導、文化娛樂等豐富活動。

  德康養老中心綜合管理部經理羅成未介紹,作為一家專業的醫養服務機構,這里顛覆了傳統養老模式,實行“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新模式,真正將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合二為一,最大限度地控制了老年人的突發病所帶來的危險。德康養老中心的健康運營正是南川區健康服務供給得到拓展的縮影。目前,該中心接納能力已達300人。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