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竹山鎮中心校原貌圖。圖中左邊底樓靠圍墻的房間,便是中共地下黨員秘密開展革命工作的地方。
■ 記者 王娟
提到南川的革命歷史,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合溪。這個被譽為“南川井岡山”的地方,不僅先后建立了中共合溪特別支部、中共合溪區委,更培育了一大批如韋奚成、譚振武一樣的共產黨員。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史的壯麗畫卷中,楠竹山鎮作為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南的重要革命據點,其重要地位及其產生的作用影響,與合溪并無二致。
6月5日,《金佛山火種——尋訪南川黨史》大型全媒體報道組走進楠竹山鎮,跟隨該鎮黨委副書記程在兵一起前往楠竹山鎮中心校進行探訪。
楠竹山鎮中心校的前身為私立南川農化小學,初創于1929年,由徐漢昌等10多位愛國進步人士捐建而成,后曾幾度更名,石墻鄉中心國民學校、鐵村鄉中心小學、石墻鄉中心校、鐵村公社小學、鐵村鄉中心小學校,直至2015年10月更名為楠竹山鎮中心校。這里不僅曾是“雙槍老太婆”原型之一劉隆華的工作所在地,也曾是中共南川縣委領導的北路指揮中心。
“學校首任校長徐漢昌曾經受到蕭楚女等革命先驅的直接教誨,學生大都是來自附近10多個鄉鎮的貧家子弟,教師大多具有進步思想,不但教學成績優良,各項文化宣傳和農民活動也搞得有聲有色,在社會上、群眾中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在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時,中共黨員蔣邦鐸曾手書撰稿,談起當年在農化小學從事地下革命活動的事。他在手稿中說,1940年改名石墻鄉中心校后,歷任校長多是進步人士,更有一些共產黨人以此為依托,以教師職業作掩護,從事革命工作。
時間撥回到75年前。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和“停戰協定”,在美國政府支持下發動內戰。根據蔣介石“戡亂建國”主張,國民黨各地政府調整政策,致力于反共內戰,鎮壓革命。1947年3月,中共四川省委領導成員被迫撤出四川。同年9月,中共川東臨時工作委員會指示,各地黨組織將工作重點放在農村。
1949年3月,經中共川東臨委派遣,共產黨員劉隆華來到南川,參加南川縣委工作。
結合楠竹山鎮革命陳列室部分情況簡介和2012年印刷出版的南川革命烈士事跡選《英烈千秋》一書,我們對劉隆華在南工作期間的活動經歷作了大致梳理。1949年,劉隆華到南川,參加南川縣委,之后,任綦江中心縣委常委兼南川縣委書記,主持南川縣委工作,并決定開辟鐵村、合溪、縣城(師中校)三個革命據點。劉隆華到鐵村,吳秋帆到合溪,李治平負責縣城。4月,劉隆華到石墻鄉中心校,以任教為掩護開展革命斗爭活動,培養發展中共黨員,發動農民開展抗糧、抗丁、抗稅“三抗”斗爭。
而蔣邦鐸正是劉隆華當年在學校發展的6名中共地下黨員之一。蔣邦鐸在手書稿中回憶道:“這年(1949年)3月,石墻鄉中心校新來了一位年近三十,名叫劉碧筠的女老師,她生活樸素,對人謙和,很善于聯系群眾。她讓大家都叫她‘劉大姐’。在為我和羅大立通知舉行的入黨宣誓儀式上,‘劉大姐’作為我們的監誓人出席,我便知道,‘劉大姐’原來是我們的‘上級’。石墻鄉中心校就是當時縣委機關所在地。”
1949年4月,在劉隆華主持下,中共石墻區委在石墻鄉中心校成立,下設沙窩、橋塘、莊土屋基、桐子林、石墻場上、鐵村壩6個支部,發展中共黨員130人。石墻區委和城區區委、合溪區委、合溪特區區委一道,成為當時中共南川縣委領導的重要黨組織活動陣地和中心。
蔣邦鐸回憶稱,直到南川解放后,他才知道“劉大姐”本名劉隆華。在領導群眾進行“三抗”斗爭過程中,“劉大姐”非常重視發揮民歌民謠的宣傳作用,經常幫助他和徐中文修改試作詞曲。每次歌曲作好,都會先在學校內教唱,然后借晚上“家訪”之便,到農民群眾中教唱和傳唱。這樣的宣傳發動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以石墻鄉中心校為據點的革命活動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恐懼。1949年11月,羅廣文部在“十殺”布告中,揚言:石墻鄉是“土共”(地下黨)窩子,寧可錯殺也不可留一個“土共”。所幸的是,解放軍進軍神速,羅廣文部還未來得及開殺戒,便奉命開拔白馬山馳援,石墻一帶的黨組織才免遭災難。
為了緬懷革命先烈、講好紅色故事,2018年,楠竹山鎮將該鎮革命陳列室建在了楠竹山鎮中心校內,授牌南川區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并將“中共南川縣委舊址”和“中共石墻(北路)區委舊址”牌匾懸掛于學校正門口顯眼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