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山火種——尋訪南川黨史》余家院子 中共在南最早的革命活動陣地
發布時間:2021-05-21 09:04:29 來源:南川網
新聞摘要:       1925年12月,南川青年社在余家院子成立。這份《南川青年社宣言》目前珍藏于南川區檔案館。

   1925年12月,南川青年社在余家院子成立。這份《南川青年社宣言》目前珍藏于南川區檔案館。 記者 王娟 攝


  ■ 記者 王娟

  96年前,在龍濟橋一個坐北朝南的三合院內,同時掛著“南川青年社”和“南川女子職業學校”兩塊牌匾。院里招收了很多男女青年,但具體干什么,院外的人并不清楚。

  因為院子主人姓余,當地人都稱它余家院子。院子占地面積大,建得也氣派,在當地頗為有名。所以,即便到了今天,一提起余家院子,仍有不少曾生于或長于龍濟橋附近的人記憶猶新。

  5月16日,在西城街道居民汪良榮、溫素英、王玉剛等人帶領下,我們來到了余家院子舊址,現如今的道南小學。

  “當年余家院子就在這里,院子的大朝門坐南朝北,跟現在校門位置差不多。朝門斜對面就是當年的皮家院子,再過去一點到現在的川湘商場附近就是羅家洋房。”年近九十的汪良榮從出生起就一直住在余家院子,直至2010年遷建新房。對于這個院子,汪良榮記憶深刻。他站在校門口,給我們比劃著當年余家院子的外觀、朝向等。

  為什么要尋找余家院子?它跟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有何關聯?

  “青年社開始在余伯謙的院子(即余家院子),后來搬到了羅家洋房。”在1984年南川縣委組織的青年社健在社員座談會記錄簿上,我們從當年座談會特邀代表羅德瓊的講述中找到了答案。

  據《中國共產黨重慶歷史南川區卷》一書記載,1925年12月,共青團南川支部針對全國形勢和南川青年愛國熱情高漲的實際情況,發起組織成立南川青年社。

  汪石冥、余啟彬、張鴻沉、張慶余、張庚白、王懋遷、談如淵等均是青年社骨干成員。

  區黨史和方志研究室副主任劉先忠介紹,在早期活動中,青年社主要是開辦女子職業學校、辦教育,通過《南川青年》刊物擴大影響。

  根據1984年和1985年南川青年社健在社員座談會、部分青年社社員回憶錄以及知情群眾走訪整理筆記,當年,南川青年社對外掛著兩塊牌子:一個是南川青年社,一個是南川女子職業學校。女子職業學校開設了三個班:織襖子、養蠶桑、打衣服。為方便發展,青年社常以“為職業學校招生”為名,招收吸納進步青年。

  1926年3月,中共重慶地委書記楊闇公派遣中共黨員、南川人張嘉銘回南川縣,將共青團員轉為共產黨員,建立中國共產黨南川縣支部,張庚白任書記、談如淵任組織委員、汪石冥任宣傳委員。

  “在南川青年社基礎上,南川第一個黨支部誕生。可以說,余家院子是我黨在南川最早的革命活動陣地。”劉先忠說。

  吳秀柏的兄長吳秀夫曾是青年社成員,和汪石冥、張簡行、談如淵、張庚白等是第一高小同班同學。據吳秀柏在1984年座談會上所講,當時的南川青年社影響很大,到各地演劇宣傳,反對李暄榮任教育局局長,轟動了整個南川。

  “當時,我家姐和嫂嫂將家里的織襪機、座鐘、養蠶用具和桑刀桑剪等都捐給了青年社。”楊經璠曾在1985年《關于青年社員張慶余、張琢云和楊鵬騫的情況》中,從側面反映了青年社當時的群眾影響。

  到1926年秋,中共南川支部先后在南川青年社和女子職業學校的先進青年中,發展韋奚成、曾慶華、張琢瑩、張昆瑤、陳明慧、汪興武等31人為共產黨員,壯大了南川黨支部隊伍。

  《中國共產黨重慶歷史南川區卷》記載,中共南川支部成立后,仍緊緊依靠青年社這一組織在青年中開展各種活動。大革命時期,黨領導青年社相繼開展青年學生運動、婦女運動、工人運動、農民運動等群眾運動,領導青年社員團結起來與反動勢力作斗爭。

  96年過去了,當年的余家院子早已無跡可尋。站在如今道南小學寬敞的操場上,面對著當年余家院子坐南朝北的大朝門方向,我們或可依著史書記載,勾畫一幅青年戰士為民眾解放而勇敢斗爭的場景,耳邊回響著青年們堅定的錚錚宣言:“……我們的目的是:求南川民眾解放,提倡南川民治事業……我們的態度是為南川民眾說話,喚醒南川民眾都能得著解放,是至公的,無為的。決不對付私人!決不袒護私人!”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