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聶美江正在查看兔子。記者 黎明 攝
■ 記者 黎明
“這是這一批兔子配種繁殖的記錄,小兔子什么時候分圈,肉兔什么時候出欄心里就有底了。”3月10日,民主鎮朝龍村3組村民聶美江拿著自己寫的三大本“養兔經”,說起養兔知識頭頭是道,誰曾想幾年前聶美江卻是個“菜鳥”。
聶美江談起他的創業故事,非常感慨。他和有殘疾的哥哥住在一起,自己又有兩個孩子讀書,家庭非常貧困,被納入建卡貧困戶。
2013年開始,他就在廣州打工,先后在建筑工地、玩具廠等工作。
2017年春節回家時,他在一個朋友處接觸到了養兔,朋友告訴他,養兔還是有市場前景的,勸他回鄉養兔創業。他想,回家創業,既可以照顧家庭,又可以有更好的發展。2018年,他拿出外出打工的積蓄并向親戚借了一些錢,在自家旁建起了一個簡易兔舍。接下來,他跑遍周邊養兔的區縣找優質種兔,最后在朋友幫助下,他養起了100多只種兔。
養兔并非一帆風順,種兔的配種和繁殖不是他想象的那么順利,他發現自己第一次買回的種兔有些是已經配種多次接近淘汰的種兔,有的存在其它生理缺陷,實際上只有一半種兔有養殖價值。但這些都沒有讓聶美江退縮。他通過實踐,獲得了更多的養殖經驗,同時,他還將養兔的經驗記錄下來,匯編成“養兔經”。
隨著經驗的不斷累積,聶美江的養兔規模也越來越大,母兔也增加到500只,肉兔年出欄5000只。這給了他更大的信心,他把簡易兔舍升級為更好更標準的養殖場。
聶美江先后投資15萬元進行場地、基礎設施建設,經過3年的發展,養殖規模逐步擴大,一年可賺10萬元左右。
漸漸地,村民知道他的兔養得很好,效益也不錯,紛紛找上門來求教種兔的養殖技術,他傾囊相授。學到技術后,不少村民和朋友都向他購買種兔,養殖肉兔后再由他銷售,形成“利益共同體”。為了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聶美江開始帶徒弟,貧困戶張國淑、夏吉亮都成為他徒弟,分別養了幾十只兔子。
同時,聶美江還不忘其他產業,今年開春,他收割了1萬公斤青菜頭。
“前段時間忙著收青菜頭做老鹽菜,又賣了幾百只兔子。忙是忙了點,但心里快樂踏實。”聶美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