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飾多角 用行動上演扶貧“紀錄片”
發布時間:2021-01-14 09:42:09 來源:南川網
新聞摘要:     2019年3月,李飛到騎龍鎮道角村擔任第一書記。到村后的他,不斷變換自己的身份,有時是調查員、業務員,有時是銷售員,甚至還成為農業技術指導員,逐一解決村里產業發展難題,不僅實現了道角村集體經濟收
  

  2019年3月,李飛到騎龍鎮道角村擔任第一書記。到村后的他,不斷變換自己的身份,有時是調查員、業務員,有時是銷售員,甚至還成為農業技術指導員,逐一解決村里產業發展難題,不僅實現了道角村集體經濟收益從“無”到“有”,還讓村里的貧困戶都有了自己的產業。

  道角村先后發展過蔬菜、中藥材等產業,因產業見效慢、收益不理想,導致村民對發展產業的信心嚴重不足。為推動村產業發展,李飛成了村里的“調查員”,和駐村工作隊隊員一起對全村農戶進行逐一走訪,并邀請農業專家到村里實地對村里土壤、氣候等進行分析,提出可種植農產品種類建議。同時,他還深入各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走訪調研,了解當前各類農產品銷售行情;到各大種植基地參觀學習,了解合作社運行模式及近幾年來同類產品市場行情,最終制定道角村“一長一短”的產業發展思路。

  為打消村民農產品銷售問題,李飛又成了村里的“業務員”和“銷售員”。他反復到南川城區蔬菜批發市場,騎龍鎮、水江鎮等政府食堂、餐館推薦村里的農副產業,還與派出單位南川監獄溝通協調,初步形成訂單式農業發展模式。拿到訂單后,李飛立馬與駐村工作隊隊員一道,走村入戶,向村民宣傳,并承諾保底收購,讓村民逐漸樹立起發展產業的信心。

  村里的村民長期以來都是種植紅薯、玉米、稻谷等常見農產品,在不改變村民種植習慣的基礎上,李飛化身“技術指導員”,改良農產品品種。結合本村土壤特性,他先后引進沙地蜜薯、紫薯、金科糯玉米等優質品種,還針對村土壤特性,創立道角冷沙油米特色品牌,產品的銷售價格也由幾毛錢到幾元一斤成倍增長。同時,針對村民種植技術低下的現狀,李飛帶頭學習相關種植技術,自費購買了蔬菜、優質稻種植、楊梅種植的書籍,利用工作之余學習相關種植技術,并邀請相關專家及技術人員到村里定期進行技術指導。

  2020年,提檔升級改造中的橋騎路,導致普通車輛無法通行,外面的運輸車輛不愿到村運送蔬菜,即使有個別愿意來的,運輸費用也是成倍上漲。為降低農產品運輸成本,李飛自費購買一輛二手面包車,并擔任駕駛員,免費幫助村民往外運送農產品。通過努力,合作社終于打開市場銷路,全村農產品實現零滯銷。

  2020年來,該村通過訂單式銷售蔬菜2.5萬公斤5萬余元,道角冷沙油米0.7萬公斤3.6萬元,村集體合作社累計收益5萬余元。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