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王婷婷
一根方竹,激活一方經濟。在海拔1200米至2200米的金佛山區域,形呈四方、有棱有角的方竹筍正成為山區群眾的“致富竹”。這種不發于春而茂于秋的珍稀食材,與銀杉、杜鵑王等并稱“金山五絕”,被譽為“筍中之王”。
如今,我區通過全產業鏈打造,將方竹筍從山間野筍變為年產值5億元的特色產業,帶動近5萬筍農增收,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鄉村振興之路。
從“山間珍”到“產業鏈”:25萬畝方竹織就富民網絡
金佛山獨特的海拔梯度賦予了方竹筍“夏末秋初破土”的特性,每年8月至10月,鮮筍從海拔2200米向低地次第生長,肉質豐厚、脆嫩化渣的特質讓其成為餐桌上的珍品。
目前,全區方竹林面積達25萬畝,覆蓋金山、頭渡、德隆、合溪、大有等12個鄉鎮街道及2個國有林場,年產毛殼鮮筍3萬噸。全產業鏈布局更讓價值翻倍——4家重點加工企業建成3500噸液氮速凍生產線,年加工森林食品1.8萬噸,產品遠銷成渝、江浙及韓國等地。“南川方竹筍”先后斬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2024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等殊榮,南川也獲“中國特色竹鄉”稱號。
“采筍季一個多月,筍農收入少則幾萬元,多則十幾萬元!”在金山鎮,筍農張汝倫的笑臉映照著產業活力。如今,方竹產業已成為我區南部鄉鎮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更成為踐行“兩山轉化”理念的生動實踐。
四大“組合拳”破局:標準化、品牌化激活產業動能
高位推動,規劃先行。我區將方竹筍列為“3+2”特色農業產業之一,編制《方竹資源專項調查報告》與中長期發展規劃,更推進優良品種選育,確保1~2個方竹良種落地推廣,從源頭夯實產業根基。
示范引領,標準筑基。一套“南川標準”正在全國竹產業領域叫響:《金佛山方竹筍質量分級規范》團體標準發布實施,《金佛山方竹栽培技術規程》推廣應用;2萬余畝示范基地、16個低效林改造片區拔地而起,最高畝產達500余公斤,產量同比增長10.5%。100余公里產業路貫通山間,讓鮮筍運輸效率翻倍。
政企聯動,科技賦能。政策“組合拳”精準滴灌:重慶特珍食品、軒瑞食品等企業獲補助升級生產線,其中軒瑞食品新建1.5萬噸精深加工線獲10萬元獎勵,兩家企業均獲評市級林業龍頭企業。更令人期待的是“低空經濟”布局——未來,金佛山將打造無人機運送航線,實現鮮筍30分鐘直達物流園區,破解高山運輸難題。
產研融合,品牌破圈。聘請筍竹產業智庫專家指導企業提升方竹筍加工技藝水平,聯合西南大學成立“方竹筍文化研究院”,開發推廣方竹筍清水食材、即食休閑、預制菜和膳食纖維精深加工4大系列產品。47個商標、10余個產品品牌矩陣成型,2025年方竹筍頻頻亮相新加坡、巴西等國際展會,正從“地方特產”邁向“國際品牌”。
未來可期:生態與經濟的雙向奔赴
“將竹林撫育納入退化林修復項目”“完善防火公路與生產便道”“打造筍竹文化旅游項目”……
在全區的規劃藍圖中,方竹產業正與生態保護、文旅融合深度綁定。隨著“無人機物流+智慧分揀+精深加工”全鏈條升級,這根棱角分明的方竹,將繼續在金佛山下書寫“一根竹子帶富一方百姓”的鄉村振興新故事,讓“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在南川大地交相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