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里守望暖萬家 文明花開香滿園——全國文明單位東城街道灌壩社區見聞
發布時間:2025-06-19 08:49:35 來源:
新聞摘要:

  

  記者 鄧的 攝

  □ 記者 鄧的

  6月10日,清晨的陽光灑在東城花園的老榕樹上,東城街道灌壩社區黨委書記楊勇穿著紅馬甲叩響居民家門。“楊大姐,要注意提防詐騙短信,陌生鏈接千萬別點!”這樣的場景,在灌壩社區已成為常態。

  日前,該社區榮膺全國文明單位,這個戶籍人口與流動人口超3萬人的城鄉接合部社區,用十年時間織就了一張“黨群連心網”,讓文明新風吹進每個角落。

  “小人物”托起“大民生”

  “藍師傅,我家水管爆了!”當天下午三點,60歲的藍明勝抓起工具包就往花果小區2棟跑。四年間,這個被居民稱作“管家婆”的志愿者,用十多件工具守護著該小區230戶人家的煙火氣。去年夏天暴雨夜,他蹚著齊膝積水搶修電路,渾身濕透卻笑著說:“燈亮了,心里就踏實了。”

  在林產公司家屬院,“勸和大媽”朱興華是鄰里和諧的“潤滑劑”。空調外機糾紛、漏水矛盾……經她調解總能化干戈為玉帛。“有時候都是一口氣,氣理順了,就好商量了。”網格員張琳琳的話道出真心。

  如今,在灌壩社區6000余名“好鄰居志愿者”中,涌現出“吼班大哥”“知心姐姐”等特色服務隊,年解決群眾訴求530余件。

  “金點子”破解“老難題”

  2018年東街舊改時,4200戶居民中有八成是老年住戶。灌壩社區黨委連夜組建了“銀發宣講團”,40名黨員志愿者用“土話”講政策,三個月完成搬遷。

  在“承鑠講堂”的周六舞臺上,三句半《民法典》快板贏得滿堂彩。這個年辦活動80場的文化品牌,把黨的創新理論變成“家常話”,甚至吸引了周邊區縣的“粉絲團”。社區還創新“垃圾分類五個一”機制,黨員帶頭“包樓棟”,使分類準確率從48%躍升至85%以上。

  “小細胞”激活“大肌體”

  走進“友鄰工作室”,墻上的電子屏實時跳動著志愿服務數據。通過鏈接社工組織、科普協會和數字公司,這里已形成“群眾點單—工作室派單—志愿者接單—社會評單”的閉環。三年來,“好鄰居社區關愛基金”為孤寡老人改造危房12間,資助困境兒童45名。

  夜幕降臨,東街文旅小鎮的燈籠次第亮起。茶館里,“黨群互助小家”的成員們正商議7月活動;廣場上,垃圾分類督導員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智能箱;黨群服務中心的燈光下,楊勇和同事們梳理著新的“民生需求清單”……這個擁有多項國家級榮譽的社區,仍在續寫新時代的“鄰里故事”。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