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不會辜負每一個用心耕耘的人。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你是否憧憬過五柳先生筆下的田園生活?在鄉野擁有屬于自己的小院,房前屋后種上各色鮮花。待到山花爛漫時,提著竹簍躬身采摘花朵,時而抬頭遠眺群山,只見云霧在山間縈繞。
歸鄉人楊邦琴將愿景變為現實。她在水江鎮宏圖村海拔700多米的山坡上流轉土地,種滿粉色、紅色的玫瑰;在地勢高處搭起幾間竹編房,用籬笆圍起院子并種上各色花兒;院子旁設一處水坑,養些清水魚。從此吃住在小院,一年四季,與花為伴。
今年春天,她的田園生活通過互聯網被更多人知曉。幾十位客人懷揣著對鮮花的喜愛和對閑適生活的向往,暫別城市喧囂,來到這片田園。他們化身花農,采摘食用玫瑰,勞作之余,享用一頓地地道道的農家餐飯。詩句里的生活在此刻具象化。
陰雨朦朧中,記者繞過彎彎曲曲的山路,也來到了這里。
坐落在山間的玫瑰園
記者在院子的雨棚下坐定,楊邦琴端著一壺剛沏好的玫瑰花茶出現在面前,熱情招呼大家喝茶。
幾朵干花在熱水中浸潤滋養,花瓣受熱漸漸舒展開來。沒過一會兒,深紅的裙裾褪成淡粉的煙霞,茶湯里便氤氳開一片溫柔的緋色。
楊邦琴的院子坐落在高處,玫瑰花田則在低處層層鋪展。一眼望去,新綻的滇紅與墨紅籠罩在輕紗般的薄霧里,花影綽約。雨珠凝墜在花瓣上,沉甸甸的,讓一朵朵玫瑰微微頷首。
不知過了多久,雨霧四下散去,花田所在的山灣灣變得清朗透徹。她帶領村民穿梭在花叢中,指尖輕撫過花柄,稍一用力就把“春天”摘下裝進竹篼,滿滿當當。
“采花就是要笑呀!”與山相依、有花作伴,楊邦琴在花田里勞作時難掩心中喜悅。她嘴角上揚的模樣,恰似一彎皎潔的明月。
念鄉人歸來
年輕時,楊邦琴和丈夫一直在外務工,三個兒女也跟著他們在外鄉漂泊。
楊邦琴人生的轉折出現在2016年。那年,她的媽媽生病臥床,出于對家人的責任感,46歲的楊邦琴暫時撇下丈夫和兒女,獨自一人踏上了返鄉的路程。
在照料年邁父母的過程中,楊邦琴深切體會到過去二十多年里對父母陪伴的欠缺,“回鄉創業”的念頭便在她的心中悄然萌生。
楊邦琴曾在一家化妝品廠工作,那時她便對玫瑰的香味情有獨鐘。一位云南妹子向她講述過云南玫瑰花產業良好的發展態勢,日常生活中她還喜歡喝花茶,再加上從小就有養花的愛好,這些因素促使她想要回到農村發展花產業。
“這里是我外婆的老家,兒時的我在這片土地上割草、玩耍。”楊邦琴對這片土地有著濃厚的“念鄉”情懷。于是,她回到了這片沉寂已久的土地。
農業是一個見效周期較長的產業。熬過兩年蓄勢期后,花田終于迎來了收益。
把愛好變成事業
楊邦琴流轉的土地達200余畝,種植品種豐富,有紫薇、玫瑰、牡丹、菊花、李子等。每年4月~12月,新鮮采摘的玫瑰花成為了重要的原材料,可制成玫瑰花酒、玫瑰花茶、玫瑰純露、鮮花餅等產品,主要銷往廣東、廣西、江蘇、陜西、重慶等地,客戶以私域流量為主。
土地賦予她財富,她必善待之。在管理方面,楊邦琴堅持綠色健康種植,用有機菌肥替代化肥、不打農藥、人工除草,因為她堅信“有好的土壤才能開出好的花朵”。
去年年底,楊邦琴開始集中在網上展示花卉產品和田園風貌,吸引不少愛花者“共赴花期”。
來自中心城區的游客趙云,5年前來過一次后,幾乎每年四五月都會來這里。除了可以體驗采摘玫瑰、品地道農家美食,更重要的是能夠欣賞得天獨厚的自然美景、呼吸新鮮空氣,在逃離城市喧囂后放空自己,重新出發。他還把這個地方介紹給身邊的親戚朋友,成為了楊邦琴農場的“代言人”。
楊邦琴的歸來讓家鄉重煥生機,成為鄉村振興的一股重要力量。當地政府為了支持發展,硬化了主公路到玫瑰園的山路。硬件設施的改善帶來了新的機遇,今年4月中旬,她的農場接待了100多名游客,除花卉收入外,又拓寬了旅游收入來源,休閑生態農業的優勢正逐漸凸顯。
花產業能為村民提供長期就業崗位,而休閑生態農業會吸引游客前來,帶動周邊農戶土特產品銷售,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增收。
對于未來,楊邦琴有著清晰的規劃。她打算推出苗木培育和種植技術教培,把自己的種植經驗分享給更多人。在游客接待方面,她計劃采用“種養結合”的方式,在培育花卉苗木的同時飼養魚、雞、牛等,打造更豐富的生態農業模式,為游客提供優質的休閑體驗。
“扎根農村9年有許多艱辛,但我始終堅信農業還是有希望的。”她用自己的堅持和努力,在鄉村的土地上綻放出了屬于自己的光彩,也為鄉村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
她說:“只要熱愛這片土地,就一定能種出屬于自己的春天。”
因為,熱愛可抵萬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