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鴿
夜色深沉,朋友們抵達南川時已是晚上7點。在入住酒店放好行李后,便前往東街,逛夜市、吃小吃,感受濃濃的煙火氣。
我們走進東街一家特色燒烤小店。店面不大,卻有兩層樓,整個裝修與小鎮風格相統一,透著濃濃的上世紀80年代復古風格。一樓是大廳,正中配有投影儀,懷舊歌曲循環播放:“明天你是否會想起,昨天你寫的日記,明天你是否還惦記,曾經最愛哭的你。”朋友們連聲贊嘆:“原來吃燒烤也能這么有意境!”
烤燒烤的地方在一樓的左角落,一位阿姨負責按菜單拿菜,一位阿姨專門負責烤制,刷油、撒佐料、翻面,動作相當麻利。像這樣的燒烤店,東街有很多家,每家店會根據店面客流的不同,有5至10多人不等的店員。燒烤店從下午4點開門一直營業到第二天凌晨4點,兩個班次輪流,保障食客的需求。
“走,去二樓包房,樓上有茶室雅間,可以邊泡茶邊擼串。”服務員熱情地招呼我們。“你們想吃點啥?要不先品嘗一下我們燒烤三件套搭配白水湯?”三件套?白水湯?朋友有些疑惑,但還是決定嘗嘗當地特色。
“苕皮、豆腐皮、烤竹筍,還有白水時蔬湯,你們的菜上齊了哦。”看著糯嘰嘰的苕皮、黃亮亮的豆皮、金燦燦的竹筍,綠油油的萵筍白水湯,大家不由得胃口大開。“原來這就是苕皮,看著像鹵豬蹄子,層層的褶皺夾滿了油;豆腐皮上鼓鼓的小氣泡,像雪花餅上的雪花,肯定美味……”朋友們邊拍照、邊點評,甚至寫上了新詩:“傍晚七點半的黃昏/在燒烤攤上冒著熱氣/精心釀造的啤酒彬彬有禮/梅子酒裹著玻璃糖衣/像未拆封的琥珀情書/火焰在手中臨摹/灰粑的軟糯,苕皮的皺褶/生蠔在殼里和粉絲纏綿……”
一串串燒烤端上桌,大家你一串我一串,在愜意的氛圍中,用詩意的語言表達喜悅,樂得開懷。吃膩了,喝酒的喝酒,不喝酒的喝茶或者喝白水湯,又接著吃,接著聊,有的牙齒裂開,有的卻紅了眼眶。
同行的雷老表是個重度美食愛好者,微醺后,他問店主烤燒烤有什么秘訣。店主笑著說:“沒什么秘密,佐料都是你看到的,折耳根、孜然、蔥花、榨菜、辣椒面、花椒面……10多種佐料,層次豐富。另外,干這行時間長了,佐料搭配不一樣,味道就不一樣,現在已調配出食客最喜歡的味道,熟能生巧,自然回頭客就多了。”殊不知,老板口中的“熟”才是精華呀。
店老板還告訴我們,他們正在研究燒烤新品,準備將燒烤與當地藥膳相結合。我們不禁疑惑:“燒烤重油重辣,偶爾吃吃解饞,還能養生?還能和藥膳掛鉤?”當煙火氣碰上文化味,會摩擦出怎樣的火花呢?“我們烤制時會控制油鹽比例,加入折耳根、孜然等中藥材,比如豆腐皮、苕皮中的折耳根,生蠔中加入枸杞等。”原來如此,期待燒烤新品,期待藥膳燒烤出圈。
朋友好奇:“這么晚一直都有生意嗎?”“有呀,有一個人來的,有一對人來的,也有一群人來的。”是呀,不同的人吃著同樣的燒烤,聊著不同的人生故事。
這不,我們前腳剛走,又一批食客落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