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區金佛山東北麓有一座名為“龍崖城”的南宋古戰場遺址。去年,這座沉寂七百年的古跡因北京大學孫華教授團隊的介入指導,成功躋身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孫華教授是南川區“柔性引智”引入的專業人才之一,以“項目合作”形式為龍崖城保護注入智慧活水。
這一創新模式,是南川破解中西部縣域“引才難、留才難”困局的積極探索。據了解,南川區從2023年3月開始探索柔性引才機制,今年4月,該區系統復盤過往經驗、全面升級人才政策,正式出臺《南川區“潮汐人才”柔性引用工作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潮汐人才”是指在不改變區外人才與所屬單位人事、檔案、戶籍、社保等關系的前提下,以產業周期波動為牽引、以人才彈性流動為依托、以柔性引用機制為載體,為南川區提供才智服務的緊缺急需優秀人才。
南川區立足先進制造業、文旅康養、現代農業三個增長極建設需求,實施“潮汐人才”柔性引智機制,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則,系統性構建“智力潮汐”流動生態。
通過柔性引入產業領軍人才,南川區推動創建博士后工作站、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國家級、市級科技創新平臺20個,幫助企業攻關技術難題43項,落地研究成果12項,讓人才如潮汐般涌動,“為我所用”,為區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專家“駐廠”破解企業發展難題
“三年前我們四處‘借腦’,現在專家按月‘駐廠’!”重慶上藥慧遠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汪正龍看著實驗室里忙碌的專家團隊,語氣里滿是自豪。
這間位于南川的實驗室,設備總價值3000萬元,是企業與重慶市中藥研究院、重慶郵電大學共建的市級重點實驗室,深化了“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模式。
2024年,上藥慧遠面臨法半夏炮制工藝的技術瓶頸。傳統方法依賴老師傅的經驗,質量波動大,難以滿足現代制藥標準。通過“潮汐人才”機制,企業精準引進中藥鑒定專家張增良、非遺炮制傳承人楊軍宣、全國知名老中醫葉愈青等12位專家,定期駐廠攻關。
專家團隊將實驗室搬進車間,短短一年,不僅突破法半夏炮制等多項關鍵技術,還通過CNAS認證,可開展16項中藥質量檢測,為南川建設全市唯一中醫藥特色檢驗檢測基地提供支撐。
此外,消費者掃描藥材包裝上的二維碼,就能追溯飲片的“前世今生”——從種植地塊的海拔、土壤數據,到加工車間的溫濕度曲線,全程透明可查。這套由IT信息化高級管理者曲墨開發的追溯系統,為傳統中藥披上“數字外衣”,實現了從種植到流通的全流程透明化管控。“過去我們買專利,現在和專家‘共享核心技術’。”汪正龍說。
如今的南川,超輕量化輪轂、“一步法低溫還原”等核心技術紛紛落地,柔性引才讓車間成了創新策源地。
南川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已累計幫助47家企事業單位定制需求,助力企業攻關技術難題,推動產業短板有效補齊。
科技讓農民腰包“鼓起來”
南川區鳴玉鎮明月村,有一片國家級農業專家李賢勇的“責任田”。李賢勇因一次技術指導與南川結緣——2023年,他被聘為南川區首批柔性領軍人才。如今李賢勇的團隊已在這里扎下根,讓“科技種田”成為現實。
“我們種植的特種稻一年收入19004元,光分紅就近7000元,比種普通水稻利潤高多了!”種植大戶張治華說。
張治華口中的特種稻,正是李賢勇團隊培育的新品種,具有高抗性淀粉、低升糖指數等特點,采用水稻直播技術,省去育秧插秧環節,成本直降15%;更通過“公司+科研團隊+集體+農戶”訂單種植模式,收購價高于市場150%。
曾經的明月村,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農田撂荒嚴重。如今,李賢勇團隊通過全程技術指導,培育出一批懂技術的本土農民,讓畝均收益比傳統水稻增加500元。
科技賦能下,明月村成了“重慶市特種稻鳴玉示范基地”。據了解,除李賢勇團隊外,四川美術學院楊吟兵教授、西南大學李麗教授等10余個專家團隊先后入駐鳴玉鎮,不僅帶來特種稻、智能蠶桑等新品種、新技術,更通過“一產業一團隊”模式,為當地培育了一批掌握前沿農業技能的本土人才。
“針對區內重點產業,我們建立‘鏈主企業+潮汐人才’創新聯合體,最大限度賦予領銜專家政策支持裁量權、技術路線決定權、產業聯盟組建權等,讓潮汐人才價值從點到即止的‘咨詢顧問’變為休戚與共的‘項目成員’,推動‘潮汐人才’向‘常駐人才’轉變。”南川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
文旅大咖讓偏遠小鎮逆襲成“網紅”
合溪鎮是南川最偏遠的小鎮,過去山路蜿蜒、老街沉寂。而今游客們爭相走進合溪,打卡奇特的洞穴景觀、古老的野生大樹茶和紅色研學基地。
轉變始于一群“文旅魔術師”的到來。2023年9月,重慶凝視文旅總經理李波第一次踏入合溪鎮時,就被深藏的紅色故事和奇特洞穴震撼:“這里的資源像散落的珍珠,只缺一根串珠的線。”
隨后,李波團隊為合溪鎮量身定制“合溪紅·理想鎮”計劃:復建合溪老街,打造紅色記憶街區;在黃蜂巖建起懸崖茶室、風門驛站等,游客可一邊品野生古樹茶,一邊俯瞰云海;甚至把廢棄石膏洞穴打造成“地質探險秘境”,借央視報道的“熊貓頭骨”化石一炮而紅。
村民何安霞的生活也隨之改變,她在“邊區客棧”餐飲接待點當服務員,月入2000元:“以前只能種地糊口,現在家門口上班,還能照顧老人。”
合溪鎮的蛻變,離不開南川區“潮汐人才”機制的推動。通過引進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凝視文旅等團隊,簽訂潮汐人才合作協議,探索建立“政府+國企+民企”陪伴式合作模式,匯聚“洞穴、文化、營銷、設計、策劃”方面的共創人才,為資源轉產業提供人才支撐。2024年,合溪接待游客量增長4倍,好評率達100%,成為人才賦能鄉村振興的樣板。
從零敲碎打到系統推進,南川區人才集聚效應正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躍升”。以“柔性流動、精準對接、項目牽引”為核心的引才模式,打破了屬地化的傳統人才思維,讓專家學者在關鍵節點“潮汐奔涌”,就能為地方發展精準賦能。
據介紹,《辦法》明確了潮汐人才引進條件,規范了合作場景與認定程序,并通過“以績獎才、以投激才、以才薦才、以譽留才、以情暖才”等10條支持舉措,讓人才“來得了、待得住、用得好”。
南川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南川將持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優化服務保障措施,通過技術攻關、成果轉化、項目合作等合作方式,推動柔性引進一批專家教授、共建一批科創平臺、攻克一批技術難題,進一步推動“潮汐人才”柔引真用。(楊鈮紫 雷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