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夢 創新領航——致敬奮斗在平凡崗位上的新時代的勞動者
發布時間:2025-05-06 08:52:53 來源:
新聞摘要:

  

  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無數勞動者以平凡之軀書寫不平凡的篇章。他們或扎根能源一線,以科技破局推動綠色轉型;或精研毫厘技藝,用匠心守護萬千安全;或穿梭城市街巷,用溫情服務傳遞人間煙火。從高茂萍的“數智氣田”到毛世勇的“焊槍藝術”,再到閔星的“騎手蝶變”,我區三位奮斗者以創新為刃、以責任為盾,在各自的領域詮釋著勞動者的價值與榮光。他們用汗水澆筑夢想,用堅守回應時代,共同繪就了一幅“勞動創造未來”的壯美畫卷。

  高茂萍:

  數智賦能繪就頁巖氣開發新藍圖

  □ 記者 李崎君

  在能源領域不斷探索前行的征程中,有這樣一個人,他以智慧為筆,以創新為墨,始終堅持在頁巖氣生產一線,他就是中石化重慶頁巖氣有限公司生產指揮中心副主任高茂萍。

  2020年,從西南石油大學碩士畢業的高茂萍,初到崗位便在參加現場巡檢時發現傳統生產管理方式存在嚴重的信息滯后,各系統數據如孤島般相互獨立,公司領導只能通過電話獲取現場情況,決策效率極為低下。“迫于產量和效益,公司200名員工幾乎都要釘在現場,人手根本不夠,必須改變這種狀況。”高茂萍暗下決心,要讓公司生產從數字化邁向數智化轉型。

  自此,高茂萍開啟了日夜兼程的研發之路。經過與團隊一年多的潛心鉆研,他們終于成功實現突破——采氣等所有數據都能在手機上實時查看,且支持圖表等多樣式展示。通過直觀的歷史趨勢曲線,管理人員仿佛擁有了“全知視角”,無須再被束縛在現場。

  這個系統宛如氣田管理的“智能大腦”,不僅實現了頁巖氣采氣數據的實時監控,還陸續接入了煤層氣、可燃氣體報警儀、壓縮機、采出水池液位等12類生產數據。如今,管理人員只需輕點手機,整個氣田的運行狀況便一目了然,決策效率得到質的飛躍。

  然而,隨著氣井數量不斷增加、氣田規模日益擴大,“看得見”已無法滿足“增產不增人”的更高要求。高茂萍將目光投向生產現場自動化改造,帶領團隊全力攻關自動加藥泡排技術。最終,一體化自動加藥泡排裝置成功研制,并陸續實現井口電動閥定流自動調節、污水罐自動打水、抽油機遠程啟停變頻等智能化功能。這一創新成果有效推動傳統人工操作模式向“無人值守,有人巡檢”的全新采氣管理模式轉變。如今,氣田產量已翻了4倍,但員工總數仍維持在220人。

  在“雙碳”目標的時代背景下,高茂萍又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領域。他敏銳地發現,頁巖氣開發過程中的電力消耗是影響碳排放的關鍵因素。他帶領團隊制定發展規劃,協調各方資源,全力推進電網建設。經過兩年努力,公司在全區內成功建設200公里電網,實現了鉆、壓、采全過程的電力驅動。

  數據是最有力的見證。已經完鉆的213口井通過電網供電,節約標煤11979萬噸,直接減排二氧化碳392126噸。更令人振奮的是,電動壓裂不僅綜合成本降低30%,施工效率還提升了20%。

  為確保電網安全穩定運行,高茂萍又帶領團隊開發了三級用電監測系統。該系統能夠實時監測整個工區的用電負荷,對異常工況進行精準預警。投入使用后,電網故障停電率同比下降了60%。

  面對成績和榮譽,高茂萍始終保持著一顆平常心。他深知,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頁巖氣開發的征程永無止境。如今,他和團隊正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他不斷學習AI技術,規劃新一代的智能氣田系統,致力于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與頁巖氣開發深度融合。

  毛世勇:

  焊花映匠心以專注守護出行安全

  □ 記者 李崎君

  在重慶市超群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輪轂生產車間里,機器的轟鳴聲交織成一曲激昂的工業樂章。身穿灰白色工裝服的毛世勇,正全神貫注地投入到輪轂焊接工作中,焊槍精準移動,一道均勻而光滑的焊縫逐漸成形。作為一名擁有8年工齡的環焊工人,毛世勇早已將這份看似單調重復的工作,打磨成了一門藝術。

  在毛世勇眼中,每一個輪轂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承載著千萬家庭的出行期盼。他深知,輪輻與輪輞的焊接是重中之重,一旦出現瑕疵,可能導致開裂、漏氣,甚至引發嚴重的安全事故。以20寸輪轂為例,他脫口而出標準尺寸是513.2毫米,誤差必須嚴格控制在正0.8毫米以內。這不到1毫米的精度,看似微不足道,卻是對技術的極致考驗,更是對責任心的深度考量。

  盡管生產線的機械化程度較高,但毛世勇始終秉持著“人機結合”的嚴謹態度。在他看來,機器是“死”的,人是“活”的,再先進的設備也需要人工把關。每焊接一個輪轂,他都會像一位挑剔的鑒賞家一樣,仔細觀察焊接過程是否水平,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微之處。完成一件產品后,他又會反復比對參數,如同嚴謹的科學家對待實驗數據一般,確認無誤后才允許進入量產環節。

  環焊是輪轂生產的關鍵環節,生產線24小時不停運轉,就像一臺精密的機器,高效而有序地運轉著。毛世勇和同事們實行白班夜班兩班倒的工作制度,每天經他手焊接的輪轂約180個。

  在毛世勇看來,工作就體現在對每一個細節的執著中。工作中,他也曾發現過輪轂的焊縫存在細微偏差,正是這份敏銳與細心,讓他避免了一批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毛世勇深知,作為一線產業工人,自己不僅是產品的制造者,更是品質的守護者。他的每一次焊接,都是對安全的承諾,對責任的堅守,是對“工匠精神”最生動的詮釋。

  8年光陰,焊槍陪伴毛世勇度過了無數個日夜。飛濺的焊花,記錄著他的專注與堅守,宛如夜空中閃爍的繁星,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整齊的焊縫,鐫刻著他的匠心與擔當,仿佛是他人生道路上的勛章,見證著他的成長與榮耀。在毛世勇的世界里,焊接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藝術,一種對完美的追求,是對產品品質的極致打磨。

  當被問及未來的目標時,這位樸實的工人回答得很簡單:“繼續干好本職工作,讓每一輛車都能安全上路。”這簡單的話語背后,是毛世勇用實際行動詮釋的新時代產業工人的責任與擔當。

  閔星:

  奮力奔跑城市“擺渡人”跑出“煙火氣”

  □ 記者 陳蕗穎

  在城市的車水馬龍間,穿梭著一群外賣小哥,他們是城市的“擺渡人”,傳遞著生活的“煙火氣”。而閔星,正是其中的一員。從外賣小哥成長為美團站長,如今的他已然是一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

  5年前,一直在外地工作的閔星回到南川成為一名外賣騎手。剛入職的他在一次送餐時,由于對送餐路線不熟悉,導致騎車經過了一段顛簸的施工路段,送到客戶樓下時,閔星才發現整個打包盒完全打翻。“騎手送一單能掙4元,光是賠償這一單的損失,相當于2天白干。”閔星說,把外賣交到客戶手里時,他內心已經作好了賠償的準備,但是客戶對他說的第一句話是:“沒摔著吧,東西不要緊,人沒事就行。”這句話讓他內心滿是溫暖,也堅定了他從事這份工作上的決心。

  隨著時間的積累,閔星逐漸在站點嶄露頭角,他認真熟悉城區道路情況,合理規劃每條配送路線,對多個外賣訂單精心“布局謀劃”,耐心細致地送好每一單,訂單量不斷攀升,好評率也始終名列前茅。

  隨著經驗的積累和出色的表現,閔星被提拔為組長。身份的轉變意味著更多的責任,他不僅完成著自己的配送任務,也常常和新入行的騎手交流,分享自己的送餐經驗,幫助新人騎手熟悉行業,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工作上的失誤。

  1年后,閔星成為美團站長。從一線騎手到管理人員,閔星對騎手的狀態格外關注,常常與大家促膝長談,了解他們在工作與生活中的困難,積極協調解決騎手遇到的種種問題。

  “南川美團站點有200多名騎手,每天的外賣單高達數千單,越是周末、節假日,我們越忙,而我的工作就是讓騎手們在工作時沒有后顧之憂。”有一次,閔星連續接到好幾個騎手反映:有部分小區拒絕騎手騎車入內,但是小區的地形狹長,如果只靠步行,幾乎每一單都會超時。“如果只靠騎手個人在派送時與物管溝通,效果十分有限,我們作為站點的管理者,立即向騎手了解派送情況,實地走訪、調查、分析原因,通過和物管、社區、業主等多方溝通,問題很快得到解決。”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在新就業形態領域就業,一項項舉措相繼推出,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加快撐起一把把“保護傘”。以南川美團站點為例,在區總工會的幫助下,為外賣騎手們打造了美團外賣工會驛站,配備了飲水機、微波爐、冰箱等設施,能夠滿足騎手的日常休息和應急需求,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從2020年成為外賣“小哥”,到作為站長負責基層管理工作,5年的時間里,閔星見證了外賣行業的極速發展,深深體會到騎行路上的酸甜苦辣。“社會環境的改善,我們也感受到社會對這個群體傾注了越來越多的支持和尊重,這不僅是一份謀生的工作,也是我們對城市生活的貢獻,希望未來能讓更多騎手用勞動在這里實現價值。”

  記者手記

  平凡中的不凡勞動者

  李崎君

  “把簡單的事情重復做,把重復的事情用心做。”這句質樸無華的話語,道出了勞動最本質的尊嚴與價值。

  在與這些勞動者深入交流的過程中,記者逐漸明白了勞動背后更為深刻的精神內核——勞動不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一種創造價值的實踐。他們的故事讓我明白,當一個人全身心投入勞動時,勞動就不再是枯燥的重復,而成為了通往自我實現的路徑。這種專注與投入,正是我們這個浮躁時代最為稀缺的品質。

  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總是急于求成,常常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渴望一夜之間實現財富自由,夢想著一夜之間聲名遠揚,卻忘記了任何真正的成就都需要時間的沉淀與積累。而這些勞動者用他們的一生告訴我們:真正的價值,往往就藏在那日復一日的堅持之中。

  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如雨后春筍般突飛猛進的今天,勞動的價值似乎正在被重新審視,甚至被一些人輕視。有人認為,隨著科技的發展,機器將逐漸取代人類,勞動將變得毫無意義。但這次采訪經歷讓記者確信,無論技術如何進步,通過雙手改變世界的本質需求不會改變,勞動所蘊含的精神價值也不會褪色。那些勞動者身上體現出的專注、堅持、精益求精的品質,恰恰是機器無法替代的人類特質。他們或許不會華麗的辭藻,沒有耀眼的光環,但他們用最樸實的方式詮釋著勞動的意義。

  在這個追求速成與表象的時代,我們更需要這種對內在品質的堅守,更需要這種在平凡中見偉大的能力。感謝這些勞動者,他們不僅用雙手建設著我們的物質世界,更用精神照亮著我們的心靈世界。他們或許永遠不會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但正是他們,用默默的付出和無私的奉獻,托舉起了這個時代最堅實的底部,讓我們的社會得以穩步前行。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