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明鏡,是篝火,還是星斗——《獄中八條》閱讀札記
發布時間:2025-04-15 09:04:22 來源:
新聞摘要:

  

  □ 南風子

  是在冬末春初,品讀了《獄中八條》。它是一部劇本,又不僅僅是一部劇本。作家劉先暢秉持現實主義的美學原則與追尋真善美的文學情懷,以“11·27重慶大屠殺”這個歷史大事件為背景,本著“大事不虛、小節不拘”的創作原則,選取了其中的一個小切面,生動地呈現了在渣滓洞、白公館內,革命志士在極端困苦與殘酷斗爭的環境下,如何堅守理想、奮起抗爭、捍衛信念、敢于犧牲、為黨和人民結晶出血的教訓——“獄中八條”的壯麗史詩。革命志士的英雄事跡本是一座文藝富礦,蘊藏了珍貴的、豐富的金脈。作家劉先暢沒有辜負它。

  2021年11月,此劇本榮膺中國第16屆“夏衍獎”。筆者以為其內容深邃、魅力巨大,既有對英雄人物刻畫的細膩入微、情節跌宕起伏與對白精彩紛呈,還有對紅色基因傳承價值的深刻挖掘以及對現代社會精神啟示的睿智探討。同時,劇本在傳播與展示重慶文化方面也著墨不少,并取得良好效果。

  這部劇,最出彩也是作者著力最多的就是英雄人物形象塑造。劇本書寫了英雄情,張揚了英雄氣,謳歌了英雄志。劇中的英雄有血有肉,充滿個性,充滿感染力。

  人物,人物,還是人物。對于一部劇本來說,人物塑造是影響其藝術魅力的重要因素。作家劉先暢深諳此道,擅長于人物群像的雕琢,既彰顯了革命話語的宏大建構,又賦予了個體生命以真實質感與情感溫度。以劉孫秦、趙春源、曾大姐、羅雄文為代表的英雄人物群像立體豐滿,個性鮮明且層次豐富。

  正如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中說的:“……正如老黑格爾所說的,是一個‘這個’,而且應當是如此。”優秀的作家善于塑造獨一無二的人物形象,讀者一看就記住了“這個”,絕不與其他的混淆。作家劉先暢塑造的英雄人物,就是特色鮮明的、獨一無二的。例如,劉孫秦作為主要角色之一,展現出一種信仰堅定、沉著冷靜、有膽有識、足智多謀、滿腹書香的氣質。他不僅是鐵骨錚錚的革命者,也是一個充滿人性光輝的個體。他在獄中仍天天練習太極拳,鍛煉身體,為抗爭積蓄力量。這種拳法柔中帶剛,正是他性格的象征。他堅韌不拔,善于鼓舞他人,在獄中彌漫著絕望情緒時,他站了起來,成為點燃獄友斗爭之火的火炬。在同志們對越獄一籌莫展時,他胸有成竹,策劃了八個隊:動員隊、攻堅隊、敢死隊、突擊隊……在組建敢死隊時,沒人應聲,他第一個站了出來:“敢死隊,我來。我沖在最前面,堵牢門,堵槍口。”他對愛情、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暢想:“工作需要總結,生活需要暢想。大家不要悶起,來說說看,如果大家出去了,自由了,想干些什么?”在死亡即將來臨之際,他幽默地叮囑趙春源:“哪怕我自己死在這里,你必須活著出去,否則,無論我在哪里,也不論你在哪里,我都要找你算賬。當心我的太極拳柔中帶剛,把你的八段錦打個七零八落。”如果移用E.M.福斯特的小說人物形象理論來觀察劉孫秦這個人物形象,他無疑是一個魅力巨大的圓形人物:性格不單一,豐滿復雜,立體感強。

  郁達夫在紀念魯迅的大會上說過:“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以劉孫秦為代表的革命志士身上的精氣神,是革命者大無畏精神的象征。他們的每一次抉擇與奮爭,皆是對信仰的堅守與捍衛。原本悲觀的段婷婷,在眾志成城的斗志感染下,亦變得勇敢無畏。越獄之時,她奮勇與特務搏斗,沖在前面,身中數槍之后,倒在血泊之中,嘴唇微動,似乎在怒吼:“死不后悔!”劇中人物在極端環境下的堅守、抗爭與團結合作,懷抱著犧牲精神,深刻詮釋了什么叫理想、什么叫信念,令人動容。劇中角色的堅韌不拔,激勵著觀眾在面對生活挑戰時,能夠堅守自己的理想與信念,勇往直前,無懼風雨。劇中革命志士的偉大精神,就像一盆熊熊燃燒的篝火,溫暖我們的心靈,激勵我們去奮進。我們應該永遠銘記這些英雄,讓他們的精神基因流進我們的血液里。

  現實主義是一種重要的文學創作手法,是在文學創作中按照實際生活的樣式再現生活,描寫生活中已經存在或按照生活的邏輯可能存在的事物。對此,契訶夫有名言:“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描寫生活。它任務是無條件的、直率的真實。”在文學創作思潮百河競涌的今天,要以現實主義打開新的藝術空間,需要作家的定力與情懷,也考驗作家的文學功力。作家劉先暢搜集了大量的史料,每一個細節的設計都有其歷史根據。在這個基礎上,作家又根據劇本創作的藝術規律,把情節設計得非常精巧,緊湊而富有張力。劇本從獄中生活的日常點滴入手,對緊張氣氛的細膩渲染,再現了國民黨特務對革命志士實施的殘酷心理戰,企圖摧毀其精神支柱,描繪了革命志士與特務臥底(吳一功、莫大志)斗智斗勇的驚險場景,以及商議越獄計劃、總結“獄中八條”的艱難歷程,逐步揭示出更深層次的矛盾與沖突——革命與反革命的對決,最終將劇情推向高潮——革命志士不怕犧牲,以自己的身體作為獄友逃離魔窟的橋梁。在劇情的層層推進中,展現了獄友們之間的深厚情誼與共同理想。觀眾在緊張與期待中深刻感受到革命志士的偉大信仰與崇高精神。

  一滴水也能折射出陽光的七彩。作家一一打撈渣滓洞、白公館里革命志士“原汁原味”的素材,將宏大主題融入角色日常的生活細部,并輔之以藝術加工。采得百花終成蜜。劇中有許多細膩的瞬間,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與震撼力。如,黃看守的眼睛常有奇怪的動作,他忽悠李看守說是眼病,實則是在用眼神為革命志士傳遞信號,這一細節處理得很精到。又如黃看守送給小女孩一個紅色小風車,再如黃看守“不經意間,在圍墻邊的草叢里,順手插了一枝含苞欲放的小紅梅。”這些細節閃爍著希望與人性的光芒。作家還巧妙地運用閃回敘述手法,進一步豐富了劇情的層次與內涵。如獄外李軍軍、陳印華等人營救與劉孫秦、趙春源等人獄內的自救相互映襯,凸顯了革命志士在獄中的困境、斗爭意志的強烈以及深厚的革命情誼。這種設計不僅增強了劇本的吸引力,也使觀眾在情感上更加投入,與角色同呼吸、共命運。

  一部文藝作品最震撼靈魂的在于它的思想。這部劇本的對話中蘊含著豐富的哲理與深邃的思考。角色們在交流中傳遞的不僅是信息,更是思想的火花與智慧的碰撞。例如,角色間關于生與死、弱小與強大、絕望與斗爭的討論,讓觀眾深切感受到角色們的抉擇與抗爭,也引發了對人生與命運的深刻反思。劇中有諸多擲地有聲的句子。“困難從來都是強者的軍功章,也是懦夫的投降書。”“希望重于槍炮,信心重于黃金。”“萬物之中希望最美。”“絕望是人間毒藥,比病毒更可怕!”“心懷信仰去戰斗,我們就有了雙重的武裝。”“一個人無所畏懼,就是一支軍隊。”“沒有生而英勇,只有選擇無畏!”“最重要的武器——是意志!”這些句子簡練而富有力量,不僅推動了情節的發展,也深化了人物的內心世界,進一步增強了劇本的思想性與哲理性。這些句子又何嘗不可以作為我們的座右銘呢?

  劇中還探討了人類永恒的主題,展現了對人生意義以及生與死的哲學思考。生的意義何在?死的價值幾何?在當今社會價值觀多元的背景下,劇本所傳達的堅定信念與理想追求,無疑為當下人提供了心靈的慰藉與精神的滋養。“有信仰者活的是人,無信仰者活的是命。”“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里死去,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中活著。”“精神墮落,身體便垮塌,無異于自殺!”“弱者自滅,強者自救。強者能救贖自己,還能拯救他人。”和平年代的人們,是否也需要這種精神的滋養與支撐?誰的生活中沒有困難,誰的人生不需要去戰斗。正如趙春源說的:“強大,是生命的執念,首先是內心要強大,要有信仰,才能讓身體處于充分動員的狀態。每一個懦夫都有成為勇士的機會。”這些金句不是我們心靈的星斗,又是什么呢?

  白居易有言:“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作家劉先暢將歷史與現實的交融,使得《獄中八條》不僅成為一部講述革命歷史的劇本,更是對當代社會的深刻反思與警醒。這八條建議,是革命先烈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對黨的建設提出的寶貴意見。在新時代的征程上,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是保持黨的青春活力與純潔品格的必由之路。深刻領悟“獄中八條”的精髓,加強黨員干部的思想洗禮,提升他們的政治素養與道德情操,是特別有必要的。黨員干部應該多將自己的言行與“獄中八條”對照,始終堅守清正廉潔、勤政為民的初心使命。唯有如此,方能贏得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不負革命先烈的奉獻與犧牲。通過對歷史的再現與重構,劇本引導觀眾思考當下存在的問題與挑戰,提醒我們理想與信念在任何時代都不可或缺。這樣來看,這部劇本又是一面明鏡,可以知興替;可明得失。從這個角度來看,劇本既在禮贊英雄,傳承先輩的革命精神、賡續紅色血脈,在以文藝的方式服務強國建設。

  重慶是魅力山城。這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的光彩,在劇本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現。劇中對重慶地方特色的描繪,如街道、建筑、美食、方言等,生動地展現了重慶獨特的文化屬性與地域風貌。這些細節不僅豐富了劇本的藝術表現力,也為觀眾提供了深入了解重慶文化的窗口與契機。重慶人以忠誠勇敢、堅韌不拔著稱于世,這種性格特征在劇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與彰顯。劇中有這樣一段對白:“羅雄文:‘咱們重慶人有句口頭禪,叫雄起!’洪一峰:‘不能慫起!’張陳鐘:‘不能奄起!奄梭梭的沒點精神頭,要得個鏟鏟!’肖楊傅:‘看樣子,反抗是死,不反抗也是死。’洪一峰:‘反正是死,我寧愿反抗,反抗到底還有一線希望。老子就不信這個邪!’”這不就生動傳神地展現了重慶人的豪邁氣概與不屈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同時,劇本還通過音樂與音效的運用,進一步增強了氛圍的感人程度。在關鍵時刻,背景音樂的渲染與角色的情感表達相輔相成,使得觀眾在情感上得以深刻共鳴。例如,在角色們共同歌唱革命歌曲的場景中,音樂的力量與角色的情感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情感共鳴,令觀眾倍感震撼。這種音樂與情感的結合,使得劇本在藝術表現上達到了新的高度。又如,在這部劇的結尾,烈士們的英靈回到現在,對著人間發出八聲追問,配上《向往芳草地》的歌聲和精心設計的畫面,把“獄中八條”對今天國家建設、民族復興的現實意義說得特別透徹。這種讓革命先輩“穿越”到現代的創意,配上合適的音樂,既能讓觀眾感受到歷史的溫度,又能引發對當下問題的思考,可謂匠心獨運。

  尼采有言:“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作家劉先暢不僅是以作家的才情在寫這部劇本,更是以心靈之血在寫、以共產黨人的赤忱在寫。因此,這部劇本在藝術性與思想性上均達到很高境界。它構建了一個圣潔的審美場域,蘊藏著豐富的藝術品質與精神內涵。理想與信念的力量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永遠激勵著人們思考自身的責任與使命。它提醒我們在面對困難與挑戰時,在紛擾復雜的社會環境中,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與堅定的立場,懷揣信仰、奮勇前行。是的,有一腔赤忱、家國情懷的劇本,必然有動人心魄的震撼力。

  《獄中八條》既是一部講述革命歷史的劇本,也是明鏡、篝火與星斗的總和——一部啟迪智慧、鼓舞人心的精神寶典。這也彰顯了作家的初心、文學技藝、文學格局和文學擔當。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