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融媒訊(記者 易浩然)“這是我這輩子第一張相片!”近日,在大有鎮水源村,當泛著油墨香的相紙從便攜打印機緩緩吐出時,67歲的王乾明雙手微微發顫。快門聲落,老人布滿皺紋的笑靨就此定格,成為我區“百姓影棚”項目3000余幅暖心影像中的最新注腳。
自2018年我區“百姓影棚”公益項目啟動以來,這個由我區攝影師與新聞工作者共同發起的志愿服務項目,用鏡頭串起了當地百姓的溫情故事。項目發起人汪新翻開厚厚的相冊如數家珍:留守兒童在生日照前雀躍踮腳,百歲老人摩挲遺照時嘴角含笑,新農人捧著訂單熱淚盈眶?!懊繌堈掌际菚r代發展的切片,快門按下的不只是影像,更是民心。”
為了讓公益服務“零距離”,志愿者們創新設立了“雙軌模式”。城區政務大廳定期開設固定影棚,辦事群眾可順道拍攝證件照;每逢鄉鎮趕集日,便攜式移動影棚便化身“行走的照相館”,紅色幕布往場鎮一展,十里八鄉的鄉親們便循著快門聲聚攏而來。
鏡頭內外更延伸出社會治理新路徑。拍攝間隙,志愿者們化身政策宣講員,防詐知識手冊隨著照片一同遞到群眾手中,移風易俗宣傳伴著快門聲傳入千家萬戶。在河圖鎮騎坪村,留守老人張科淑的“金婚紀念照”促成整村家風建設活動;興隆鎮村民圍著拍攝現場學習反詐技巧的照片,登上當地新時代文明實踐宣傳欄。
時光流轉,“百姓影棚”的鏡頭始終聚焦基層。當問及堅持的初心,正在調試無人機的“70后”志愿者趙志道出新愿景:“我們計劃為偏遠學校拍攝全景畢業照,用科技讓每張笑臉都不被大山遮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