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盯”到“數治”:我區云計算技術護航水安全
發布時間:2025-03-27 09:32:02 來源:
新聞摘要:

  

  □ 見習記者 胡龍

  3月22日至28日,第三十八屆“中國水周”如期而至,今年的主題“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保障我國水安全”再次將水資源保護議題推向公眾視野。作為維系生命健康的基礎性資源,水安全治理牽動民生福祉,更考驗治理智慧。在我區,一場“人力+科技”雙輪驅動的碧水保衛戰正悄然鋪開。

  3月24日,區生態環境局執法人員對雙河水庫、肖家溝水庫及東城污水處理廠入河排污口等重要水體設施展開集中巡檢。執法人員沿水域邊界細致排查,逐一核驗監控設備與污染物檢測儀器的運行狀態。現場,監測人員同步采集水樣,通過便攜式儀器快速檢測水體溫度、氮含量及pH值等關鍵指標,確保水質安全可控。

  據了解,我區地處長江流域,境內河流縱橫,176條溪河總蓄水量達14.98億立方米,水體保護任務艱巨。如何破解“點多面廣”的監管難題?在雙河水庫岸邊,一臺高聳的白色攝像頭給出答案。“全區24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已布設120套可視化監控攝像頭,依托‘南川區水環境物聯網綜合管理平臺’,實現全天候智能監管。”區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工作人員付煜介紹,通過“人防+技防”協同模式,執法人員可實時調取畫面、遠程喊話警示違法行為,從原來的“人盯”轉變到如今的“數治”,為水源地筑起“云端防線”。

  在東城街道一處河道旁,污水處理站排水口的流量監測裝置引人注目。“全區27個入河排污口均安裝了此類設備,可實時傳輸流量及水質數據。”水生態環境科負責人戶運昭表示,借助大數據分析,監管部門能精準定位污染源,動態調整治理策略。2024年,我區水環境質量躍居全市第七,較2023年提升8個位次,黑臭水體“清零”目標更是提前一年完成。

  據了解,下一步區生態環境局將深化地表水體監測數智化、飲用水監管可視化建設,嚴控生活及工業污染輸入。同時,聯合上下游省市開展跨區域執法,推動流域協同治理,為渝東生態新城建設注入綠色動能。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