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婷 蔣婷
南川金佛山之巔,海拔1937米的云海深處,矗立著一座用于觀測溫室氣體、大氣臭氧、氣象等數據的大氣本底站。這里0℃以下的氣溫是常態,最低時達到-14℃。一支以90后、00后為主的氣象觀測隊伍,在這里用青春與熱愛,記錄著地球的“呼吸”。
他們為川渝地區的氣候變化研究、大氣污染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2月26日,記者見到了這群護航生態環境的幕后英雄。
爭著去山巔值守
金佛山國家大氣本底站是國內新增的十個國家大氣本底站之一,也是目前重慶唯一一個大氣本底站。
為何選址在金佛山?重慶市氣象局觀測處副處長陳鵬介紹,大氣本底站對選址要求非常嚴格,必須遠離人類活動,以保證觀測到的大氣較為“清潔”。
除了像地面氣象站一樣觀測溫度、濕度等,該站還承擔著觀測與天氣、氣候、環境和健康密切相關大氣成分的職責,包括溫室氣體、氣溶膠、反應性氣體、大氣臭氧等,為川渝地區氣候變化研究、大氣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基礎數據支持。全年都需要有工作人員全天候值守。
該站投用前,南川區氣象局多次討論誰去值守。“實話實說,山上條件非常艱苦。但我沒想到的是,許多同事愿意去,尤其是90后、00后這些年輕人,更是主動報名。”南川區氣象局局長陳昌勝表示,經多次商討,最終決定由主動請纓的8名同事,兩人一組輪流值守。
“我年輕,扛得住”
阮迪陳和李龍飛是主動請纓者中的兩位。
1998年出生的阮迪陳,是重慶大足人,畢業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專業,是一名碩士研究生。為支援家鄉建設,她舍棄在成都當大學輔導員的工作,進入南川區氣象局。
“這是個全新的領域,對我而言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雖然這里條件艱苦,但我年輕,能扛得住。”阮迪陳說。
2001年出生的李龍飛,學的是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擅長進行數據分析。去年7月畢業后,他來到氣象局工作。他認為,在遠離城市的地方觀測大氣本來的結構,再進行數據對比,可以分析人為因素對大氣產生了哪些影響,很有意義。他說,這份工作將個人職業理想和社會共同理想結合了起來,非常酷!
2月25日凌晨2點,南川金佛山上,氣溫僅-4℃。雖然已經完成了一天3次的巡查觀測任務,眼見天空下起雨夾雪,李龍飛仍有點不放心。他叫上同伴譚溪晗,兩人裹上厚厚的羽絨服,小心翼翼爬上大氣本底站觀測方艙上方,查看設備運行情況。
“哎呀,果然凍住了!”發現儀器進氣口上的金屬蓋被厚厚的冰雪凍住,李龍飛找來扳手等工具,譚溪晗則打著手電行動起來。“咚咚咚!”敲擊冰雪的響聲,回蕩在空曠的大山里。
“不行,太不靈活了!”除冰過程中,李龍飛干脆脫下手套敲起冰雪。工作效率是提高了,可每敲一下,冰碴就會撲在他的臉上、手上,臉和手很快被凍得通紅。
金佛山上的冬季很漫長,積雪最早出現在10月份,結束最晚在4月份。其間,最低氣溫可達-14℃,狂風裹挾著暴雪是家常便飯。“惡劣的氣候條件下,設備往往大半天就會被冰雪凍住,如果不及時清理掉,就會影響觀測數據的準確性。”李龍飛解釋。為此,工作任務之外的巡查,成了他和搭檔的日常。
堅守中尋找樂趣
在這個冰雪世界里,除了天氣惡劣,一望無際的荒野、遠離親人朋友、物資相對匱乏,也都是挑戰。
為保護監測環境,減少人為活動對數據的影響,做飯時,他們不能使用明火,只能用電做一些方便快捷的食物。于是,方便面成了首選。李龍飛透露:“也有一鍋亂燉的,只要做出來是熟的,都可以下肚。”
在漫長的黑夜和呼嘯的寒風中,阮迪陳學會了在孤獨中尋找樂趣,她會在站點的小院子里堆雪人,透過窗戶欣賞雪景,還會記錄方竹筍從破土到脫殼的變化……她把這些生活點滴分享到社交平臺,展示一個青年氣象人的堅守與浪漫。
自稱“野人”的李龍飛在想家人和朋友時,會直接打電話找人聊天。“熬一熬就過去了!”他說。
山上的生活單調,李龍飛多了很多看書學習的時間。在了解到關于人工智能賦能各行業的故事后,他有了一個想法,能否在儀器上增加一些自動加熱裝置,在不影響觀測數據的情況下,破解儀器被凍住的問題。“這些都是以前沒想到的。我們也才起步,經驗做法都需要一步步積累。”他還把整個冬天遇到的突發情況一一記錄下來,向局里反饋,便于下一批輪值的同事能更加從容地在這里開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