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文
我不算是刀迷,只是喜歡聽刀郎的歌。因為刀郎的歌容易共鳴,容易共情,所以聽刀郎的歌容易上頭,容易上癮。
聽刀郎的歌很容易,打開智能手機,隨時隨地可聽,但是到現場去聽刀郎唱歌就很不容易了。
既然很不容易,那就不去吧??墒?,如果不去,在現場聽刀郎唱歌是什么美妙感覺就永遠不知道了,是什么美好體驗就永遠沒有切身感受了。
那么,在現場聽刀郎唱歌是一種什么景象呢?我心心念念,夢寐以求,只有向往一下,再向往一下。
沒有機會,可以爭取機會。爭取不到機會,那就認了吧。如果有機會而不努力爭取,那今后會不會相當遺憾呢?
有人勸我說,沒什么遺憾的,畢竟刀郎的線上演唱會你也看過。我堅持說,線上演唱會與現場演唱會差別太大,我還是想去現場聽刀郎唱歌。還說,刀郎都50多歲了,看他一場一場的傾情演唱,能堅持多久誰也說不準,以后他唱不動了,你再想聽他現場唱歌,也只能幻想了。
北京文旅很給力,批準刀郎在年末歲初的黃金演出時段,在五棵松體育館連開4場“山歌響起的地方·刀郎巡回演唱會”,唱響祖國首都。75000人可現場耳聞目睹,75000人可開口唱和。可是,想進體育館參加演唱會的觀眾竟然達到330多萬人,鐵定一票難求啊。
搶到一票的概率太小了,不過,機會總是垂青于有準備的人。我固執地認為,機會再渺茫,也不等于沒有機會。
那就全家總動員,專心盯著手機屏幕,耐心等著搶票時間,時刻準備著,等待夢想照進現實。
沒想到,票在開票瞬間就被一搶而空。第一次搶票,機會眨眼而過。我們悵然若失,也無力回天。
沒想到,第二次搶票,居然成功了。雖然只有1張票,全家卻歡欣鼓舞。
演唱會當天,我早早地來到五棵松,經過3次身份證查驗,順利走進體育館,等待演唱會開始的那一刻。等待中,聽旁邊的一位成都刀迷說,他從成都追到廣州,再追到北京,聽3場刀郎演唱會。我們都只有佩服!
體育館內座無虛席,盛況空前,熱情似火,人心激動。體育館外還有很多觀眾通過電子顯示屏觀看演唱實況。刀郎演唱會真的是異常火爆。
在寒冷的冬夜,五棵松體育館卻因刀郎的演唱會熱浪滾滾。在熱烈的氛圍和動人的旋律里,不共情、不共鳴、不共振是不可能的。兩個半小時的演唱會,是視聽盛宴,是文化大餐,是心靈洗禮。我見證了萬人大合唱,萬人喊刀郎,萬人喊號子。
難怪刀郎是唯一一個能讓全國文旅爭先邀請開演唱會的人。他的曲調,汲取了祖國各地山歌、戲曲、小調的精髓;他的歌詞,蘊含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刀郎喜歡讀書,不間斷學習,不停歇上進,一心撲在音樂上,用作品征服大家。他集作詞、作曲、編曲、混音、演奏、演唱等為一身,是超級個體戶,被稱為奇才、鬼才、大才、天才音樂藝術家。他的音樂作品集文學性、美學性、藝術性為一體,堅持山歌風、民族風,唱響了山水情、民族情、中國情。
整場演唱會共唱了28首歌曲,其中紅歌6首。紅歌、情歌、山歌、民歌完美交融,在北京這塊文化高地上獲得更多人的關注和青睞。
演唱會結束后,很多人熱淚盈眶,意猶未盡,一步一回頭,久久不愿離場。演出團隊成員有的180度轉彎,3次90度長時間鞠躬;有的朝觀眾不停地揮手,熱情地比愛心;有的繼續演奏樂器……
演唱會上,刀郎用近15分鐘時間,逐一高調介紹青年演奏家,演奏家在萬眾矚目之下,旋即演奏展示民族樂器。我不知道在體育館傾情演唱算不算刀郎的高光時刻,但那時那刻卻是演奏家們的高光時刻,更是中國民族音樂的高光時刻。
如果人們通過聽刀郎的歌,聽刀郎的故事,能夠勵志人生,豐潤真情,那不管是度過人生低谷,還是迎來人生高光,都是非常幸運的事兒!
1月23日,《人民日報》第20版發表王瑨的文章《從“刀郎熱”談起》。文章說,真實的民間性情之響,化成每個時代的“山歌”,緊貼著日常生活的上下文。刀郎的音樂,幾乎成為一種“傳奇”。帶著鮮明的藝術個性,又抓住了廣泛而真摯的情感共性,成就了刀郎的音樂辨識度。
著名作家張平在2025年第1期《當代》雜志上發表文章《刀郎的歌聲,撼動了誰的心弦?》。文章說,刀郎,羅林先生,一位屹立于世界音樂之林的人民音樂家!他的音樂作品“每一首都是經典,每一首都是奇篇,每一首都是神曲”,口碑載道,好評如潮,震顫了歌壇,驚艷了世界。
“觀風俗,知得失”。刀郎的音樂,正力求喚起更廣泛的大眾共鳴。我們期待,在時間的見證下,共同精進對音樂、對文化的理解與支持,合力創造和不斷贏取十分暖心的高光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