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劉曉娟
在城市基層治理的廣闊版圖中,黨建如同一條堅韌的紐帶,串聯起各方力量,激活社區發展的“神經末梢”。
2024年以來,東城街道積極探索“黨建+”模式,以黨建為引領,創新網格治理、服務民生、跨區聯建,破解長期困擾居民生活的疑難雜癥,不斷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黨建+網格,多年“心病”一朝解
金山麗苑小區,這座位于東城街道灌壩社區的大型還建房小區,承載著近1.5萬人的生活。由于地處城鄉接合部,人員構成復雜,治安與矛盾糾紛長期困擾著居民。灌壩社區積極探索“三找五必到”工作法,精準對接居民需求,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2014年,金山麗苑12棟和13棟的掃尾工程停滯,585戶居民無法辦理不動產登記。面對這一困境,東城街道充分發揮社區基層黨建治理優勢,一方面安撫居民情緒,另一方面積極協調相關職能部門。
自2022年底起,街道將辦證問題列為民生攻堅目標,成立專班,聯合多部門攻堅克難。通過先易后難、減免費用等方式,分批次為居民辦理房產證。
在渚堰塘社區,同樣以“基層黨建引領”為抓手,社區工作者深入網格,廣泛收集群眾意見建議,致力于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世紀廣場小區多年來沒有路燈的問題在去年年底得到解決;街道發揮1+3+N網格力量,通過“菜單”式服務,將群眾的“心心念”轉化為工作中的“事事為”,讓昔日臟亂差的花果小區煥然一新。
黨建+服務,“一老一小”綻笑顏
老有所養、幼有所育是千家萬戶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更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關鍵舉措。
灌壩社區聚焦“一老一小”這一民生重點,打出“黨建+服務”組合拳,為社區居民幸福生活加碼。社區將20個網格細化為120個微網格“微家”,鼓勵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實現“小區事大家議,居民事微家辦”。
同時,社區利用社區黨校、周三學校等平臺,創新推出“學習三法”,吸引不同年齡段的居民參與學習,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為守護居民健康,社區聯合企業和個體商戶成立“好鄰居社區關愛基金”,籌集資金10余萬元,針對“一老一小”及婦女群眾實施“五項關愛”,提升居民健康指數。
此外,社區還通過科技與自治雙管齊下,在東城商會打造曾鮮生數字農業一站式服務平臺,通過直播和“曾鮮生網購小程序”等形式服務農產品源頭企業116家,建立城區農產品直營點30余家,新增就業崗位123個。
該社區還探索踐行“小事不出小區,大事不出社區”的新時代“楓橋經驗”,在轄區全覆蓋推行基層治理“三找五必到”網格工作法,讓矛盾化解在萌芽,讓社區服務更貼心。
黨建+聯建,老舊小區煥生機
如今的皂桷井小區,續寫著和諧治理的新篇章。
在跨社區聯建的模式下,皂桷井小區構建了“1+3+X”的組織架構,有效整合資源,形成了強大的治理合力。通過成立睦鄰黨支部、黨群小家、紅色物業等機構,明確了責任分工,實現了從“不知該誰管”到“大家商量管”的積極轉變。同時,搭建的多個平臺也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務和溝通渠道。
跨片區聯合行動更是解決了小區發展中的新問題。三個社區共同建立聯合臺賬,全面摸清轄區人員信息,為有效管理打下堅實基礎。組建的志愿服務隊也在維護小區安全、促進鄰里和諧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三事分流”機制推動下,居民訴求得到分級分類辦理。居民自治的開展,讓“身邊小事”得到及時解決。而“社區吹哨、部門報到”模式,更是聚合了多方力量,共同破解了小區治理中的難題。
在不斷積極開展“睦鄰綜合體”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通過建體系、搭平臺、強隊伍、化矛盾等舉措,如今的皂桷井小區,不僅環境更加整潔美觀,居民之間的關系也更加和諧融洽,真正實現了從老舊非物管小區到和諧治理新典范的轉變。
在東城街道,基層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各社區通過不斷創新工作方法,精準對接居民需求,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為居民們創造了一個和諧、美好的生活環境。未來,東城街道將繼續深化基層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工作,為更多小區帶來變革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