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藥品安全協管員鄭亞琳:“碎碎念”里守護“舌尖安全”
發布時間:2025-01-26 09:09:48 來源:
新聞摘要:

  

  □ 記者 王瑩

  “我今天是來檢查你們的食品安全和衛生的,馬上要過年了,人來人往多了,不要大意……”

  1月22日,食品藥品安全協管員鄭亞琳一進餐飲店鋪,就嫻熟地操作起來。這是她年前最后一次集中對轄區內的商戶進行上門檢查。看衛生可不只是用眼睛,還得拿上一張干凈的紙巾,對著桌子隨機擦拭。“嗯,還不錯,干凈。”她邊說邊往廚房走。

  “你們三個還是把口罩戴起了的,那幾個沒戴就不行。”

  “對頭,垃圾桶蓋子就是要這樣蓋倒。”

  “這些是新鮮貨,你們進貨要堅持到正規渠道進喲。”

  “這些是什么時候做的,不能有腐爛的。”

  ……

  進入廚房后,鄭亞琳就開啟了“碎碎念”模式,對后廚各個角落、各種菜品都過了一遍。嘴里念著要說的內容,眼睛卻是四處“掃蕩”挑著問題,就像檢查著孩子在家做的衛生。還沒等工作人員反應,下個問題就拋出,好在,餐館各項檢查項目都達標。“其實來檢查一次,我們就踏實一次。”餐飲店鋪工作人員開心地說道,“檢查合格了就說明我們做得到位,大家就曉得我們質量過關,來吃的顧客就更多。”

  走出餐館門,鄭亞琳就邁進了旁邊的藥店。

  “妹兒,在做哪樣,我又來檢查一下。”鄭亞琳邊往里走邊指向旁邊的感冒藥。“妹兒,這個藥品的進貨臺賬看一下。”

  每進一個店,大家都熟悉地和鄭亞琳打著招呼,每半年一次的檢查,在鄭亞琳這里基本是每個月就會去一趟。5年下來,她所服務的水江鎮大龍社區的53家店店員都對她很熟悉。可混熟了并不代表管理可以“放水”,該指出的問題還是一個不落。

  “臺賬沒得問題,但是這個保健食品不得代替藥品銷售和使用的溫馨提醒不對喲,這個字太小了,要整改,字弄大點,顧客一進來就看得出。”鄭亞琳親切地說著。“要得,馬上就去做一個大的牌子。”店員也很和氣地回應著。

  水江鎮涉及食品藥品的市場主體共615家,由17個協管員按照區域劃分進行協管。鄭亞琳所協管的店鋪最多,要想全部走完,基本得花上一周的時間。每次進店最短十多分鐘,最長一個多小時。正打算前往下一家店鋪時,一個居民打來的電話讓鄭亞琳趕緊“轉場”。“有居民反映有人辦宴席,我要馬上過去一趟。”鄭亞琳邊說邊加快步伐,“有宴席就必須第一時間趕到,現在‘無事酒’沒得了,基本就是紅白事,今天是一起白事,必須過去檢查宴席衛生。”

  “鍋爐的壓力要控制。”

  “這個菜品要煮熟煮透,安全第一,衛生第一。”

  “這個菜不要放這里,放桌面上去……”

  剛走進宴席餐堂,鄭亞琳就對著老板不停叮囑。

  “協管員首先發揮的就是哨點作用,他們能夠延伸到村社、院壩這一級,更便于我們掌握各個地方的實際情況。”水江鎮市場監督管理所所長宋貴紅介紹:“比如說農村的家宴、宴席這些,我們不可能實時去監管他們,但是協管員就能掌握相關的動態,去現場提醒舉辦者和承辦者,然后落實相關的注意事項。”

  食品藥品安全協管員一般都是當地的村社干部,在我區共有244個像鄭亞琳這樣的協管員,因為“底數”清、人脈熟,所以在食品藥品監管中彌補了市場監管員的監管漏洞,消除了監管盲區,充分發揮著“眼線耳目”的作用。每年當地政府都會對協管員進行培訓和考核,由市場監管所結合協管員平時履職情況進行考核打分,考核不合格的將解除聘用,重新選聘。

  “我覺得這項工作做起還是很開心,雖然有點壓力,但做任何事情都有壓力,都要冒風險,作為一個協管員,我要盡職盡責地把它做好。”鄭亞琳說,這責任和壓力的背后,就是要多跑跑、多念念,讓商戶緊繃安全弦,讓消費者吃得安心、買得放心。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