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雨在“花田小院”民宿吧臺旁。記者 王婷婷 攝
□ 記者 王婷婷
在大觀鎮金龍村距櫻花大道不遠處,有一方別致的庭院,名“花田小院”,它自開門迎客以來,憑借舒適、安逸的休閑環境贏得了一眾游客芳心。
老板張雨是中心城區人,于2020年到此經營。幾年時間張雨把這一片小店打理得井井有條。作為外鄉人,她用“實力”扎根鄉野,也影響著周邊的人和事。
5年前,張雨以游客身份打卡櫻花大道,這里優質的旅游資源和整潔的人居環境觸發了她“回歸農村、種花種草”的鄉土情懷。于是,她和朋友達成合作意向,從村民手里購買了一處閑置已久的新農村安置點,裝飾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當時村里開了很多農家樂,我們是這里的第一家民宿。”張雨認為,城里人到鄉村旅游,除了體驗野趣,也有享受精致生活的需求。“把情懷變現,離不開自己喜歡的東西與游客的喜好相契合,彼此能夠產生共鳴,這可遇不可求。”
隨著“花田小院”的興起,一些南川本地人也陸續在鎮上開辦起民宿,吳忠強就是其中之一。看著張雨的小院做得風生水起,“在這里辦民宿有發展前景”的想法在吳忠強心中油然而生。2022年,他打造的“花石間自然美學民宿”在距離“花田小院”100余米的地方開門迎客。
吳忠強認為,張雨在本地民宿產業發展方面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正是因為她把民宿辦好了,吸引更多游客到本地消費,當地人才緊跟步伐回鄉創業,愿意把更多時間和資本投入到鄉村產業發展中來。
基于對彼此產品、服務的認同,張雨和當地民宿、農家樂之間形成了“抱團取暖”發展關系,她還會把超出自己小院接待體量的客戶推薦給其他民宿。
張雨的情懷夢,像蝴蝶效應,牽動著當地民宿旅游產業的發展,也影響著一些人的生活。店里的4位員工都是南川本地人,自打民宿開業以來就一直在這里工作。“花田小院”工作人員莫天芳的家就在隔壁,她笑著告訴記者:“在家邊上就能有一份活兒干,還可以照顧到孩子,挺好的。”
“影響是相互的。我以外地人的身份來到這里,本就有很多不確定因素。我們在經營過程中遇到困難,當地政府給予了足夠的關心和幫助。”張雨說,當地的淳樸民風和極強的包容性是她愿意沉下心來在這里踏實經營、扎根發展的根源。
作為區人大代表,張雨說,發展好自己的民宿產業,是不可忽略的生存之道。接下來,她會在鄉村民宿和旅游產業發展版塊投入更多精力,與大家廣泛交流,收集訴求,并在人大代表平臺進行上下聯動,幫助爭取更多資源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