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定木通過翻閱筆記本回憶調解過的案件。記者 王婷婷 攝
□ 記者 王婷婷
陳定木,興隆鎮人,61歲,區信訪辦工作人員。
2009年起至今,他從事信訪調解工作15年,退休后依然堅守在人民調解工作一線。本著熱愛調解、熱心為民的赤誠之心,憑借豐富的矛盾糾紛化解經驗,十幾年來,他成功調處各類信訪矛盾糾紛900余件,收獲49面錦旗,調解工作獲得群眾廣泛認可。
因熱愛而珍視
2009年,陳定木進入區信訪辦工作,最初他的工作內容不涉及信訪案件調解。同事說:“但在工作崗位上,遇到百姓有困難,他會運用自己掌握的政策知識,熱心地提供幫助。慢慢地,他的工作職能‘拓展’開來。”
工作中遇到不懂的問題,陳定木會向一起共事的人請教,積累知識和經驗。在接到信訪案件后,他主動靠前了解案源,身臨現場調查事情原委,為后續調解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案情越復雜,他越是迎難而上,不怕吃苦。”這是同事們對他的評價。
而他說,這些都源于自己對這份工作的熱愛。
談起以往協調處理過的糾紛案件,他如數家珍,言辭間時刻注意保護當事人的隱私。他會用筆記本記錄每個案件的詳細信息,包括事情原委,當事人姓名及聯系方式,涉及的職能部門、協調解決方案等,重要信息還會用A4紙打印出來粘貼在筆記本內。十五年間累計珍藏了近三十個厚厚的本子。
技高一籌化糾紛
信訪調解員在調解過程中,需要熟練掌握應當掌握的全部情況和事件全過程,以法律為依據,以說服教育和引導的方法指出當事人過錯和應當承擔的責任。
15年職業生涯,陳定木調解過醫患糾紛,也遇到過親兄弟間因宅基地問題而互生嫌隙,以及外包車輛駕駛員傷殘賠償等系列棘手問題。他需要在當事人之間斡旋,尋找矛盾消除“最優解”。他善于耐心傾聽當事人訴求,安撫當事人情緒,理清事情原委,引導各方換位思考,從“情理法”的角度化解矛盾糾紛在基層。
在一起職工社保斷繳案件中,陳定木多次輾轉于本地及中心城區社保部門了解情況,協商解決辦法,斷斷續續花了2年時間。就在當事人自己都放棄了最初訴求時,因為他的持續追蹤,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
日積月累,陳定木也提煉出了一套調解之法:首先是親切合理稱呼當事人,入鄉隨俗話家常,拉近彼此距離;其次是看環境細節,了解當事人的家庭成員、居住環境、經濟條件等背景,說話做事充分尊重和理解當事人;再者是認真聆聽事情經過,摸清事實基礎,了解群眾心理,引導合理訴求從而解決實際問題。
在同事們眼中,他這人最大的特點是愛學習、愛思考、愛請教,他們說:“陳定木熟悉養老保險、農村宅基地建房、低保辦理、拆遷等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這是他處理好信訪案件的底氣。”
扎根基層甘于奉獻
陳定木時常和老百姓打交道,工作地點或在大街小巷,或在田間地頭,或在路途遙遠的其他區縣,因此工作常會占據他的周末或深夜休息時間,哪里有棘手的案件需要他處理,陳定木都會出現在矛盾調解的第一線。
他熟悉民風民俗,了解法理倫常,每處理完一件事,他都能聽到群眾真誠的“謝謝”。“既然老百姓找到了我們,我們就應該去主持正義。”他說,不求一聲感謝,只需要一聲“慢慢走”,他就心滿意足了。
他經常說,自己是提“滅火器”的人,而不是提“汽油”的人。退休后,陳定木又被單位返聘,今年是他被返聘的第一年,近乎一頭白發的他說:“只要這個崗位需要,我還干得動,我還是想一直干下去。”
除此之外,他還熱衷于無償獻血,從2007年起,先后31次無償獻血11400毫升,并于2020年榮獲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