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之際,群山環抱的山王坪鎮迎來了糯玉米豐收的季節。一片片綠油油的玉米秸稈上掛滿了沉甸甸的玉米棒。王德華和鄉親們背著背篼,手提竹筐,在地里采摘糯玉米,這 仿佛是在采摘一顆顆綠色的希望。
今年54歲的王德華是山王坪鎮河嘴村8社村民,這位年過半百的漢子,用他的智慧和汗水,在貧瘠的土地上書寫了一段關于希望、堅持與創新的逆襲故事。
河嘴村海拔900米至1500米,這里因高海拔和自然條件限制,貧困如影隨形,村民們世代與大山為伴,造成 難以掙脫貧困的枷鎖。
2006年,王德華和其他村民一樣,心中懷揣著改變命運的火種,和10多位鄉親打起背包風塵赴赴地來到石柱縣打工。
到了目的地,王德華找了一個藥物種植場打工。
“我深知家鄉偏僻,但是那里山高水清、土壤肥沃,是種植中藥材的寶地。曾經在別人那里聽說石柱縣的藥材種得好,我就是抱著取經的想法去的。”在石柱藥物種植場打工的時候,他就像海綿吸水般汲取著中藥材種植的知識,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的是學習心得和他對未來的憧憬與規劃。
后來,王德華覺得要多學一些東西,便辭去了在石柱的工作,再次踏上了學習旅程,足跡遍及貴州省,市內的黔江區等等。
2010年,王德華帶著一身技術和滿腔熱情,回到了家鄉,決定在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上播種希望。
然而,創業的道路上布滿荊棘,村民的猶豫、資金的短缺、自然災害的打擊…… 等等
王德華回到村里就準備發展60畝金蕎麥。沒想到,發展中藥材的前期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難。本來是聯系村民,讓其拿出土地,合伙種植。當王德華拉來種子肥料后,許多村民卻害怕種植失敗,反悔不種了。
時令不等人,王德華爬坡上坎,挨家挨戶苦口婆心的給村民做思想工作,那時候的他一天就吃出門的那一頓飯,有時候一天下來一口水都沒時間喝,甚至在經過村民家門口時,看到是他來了,直接進屋關閉大門,連交談的機會都不給他,經過半個月的堅持,與村民達成一致,最終把藥材種了下去。
2016年春節前,由于收購王德華藥材的藥廠欠了王德華30多萬元,而這筆錢是用來發村民的工錢,和墊付的種子、材料等錢款。
一邊是買方欠款,一邊是勞碌了一年的村民需要的過年錢。王德華沒辦法,去找親戚朋友借了個遍,可是都被委婉地拒絕了。
他說“那是我人生中最困難的一年,大過年時,本該是全家其樂融融團圓的日子,可是他卻冒著寒冷,走在借錢的路上。沒借到錢,都不敢回家,因為他覺得無法面對家人和對他信任的村民們,高山上寒風呼呼的吹,冰冷的雨水拍打在臉上,那時候都分不清到底是雨水還是淚水”。
后來多虧他二姐在丈夫的親戚家借了15萬元,才幫他渡過難關。
2018年,王德華種植了200多畝云南木香,長勢非常好,心想有個好收成。但2020年,一場大旱,造成直接損失200多萬元。
遇到太多的困難,但王德華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憑借著不懈的努力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逐漸在中藥材市場站穩了腳跟。之后,種植規模不斷做大。
2022年,王德華開始種植糯玉米的當年,就遇到80天不下雨的干旱,虧損30多萬元。可是他沒有退縮,而是選擇了迎難而上。
每當旭日初升或夜幕降臨,河嘴村的田野上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或是騎著摩托車,穿梭在崎嶇的山路上;或手持手電筒,來往于玉米地間,仔細查看玉米的生長情況。
河嘴村因其高海拔的地理優勢,糯玉米的生長期得以延長,能夠實現錯峰上市,他還利用區內電商平臺和線下銷售渠道相結合的方式,將新鮮的玉米銷往全國各地,獲得了更高的經濟效益。
王德華終于找到了屬于河嘴村的“金鑰匙”——糯玉米。
如今,王德華種植玄參、金蕎麥、黃連等中藥材550畝,糯玉米350多畝,蔬菜200多畝。種植面積達1100多畝,成為山王坪鎮和周邊第一種植大戶。
王德華的勤勞和精明強干,得到村民的認可。但在王德華的心中,個人的收獲遠不及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來得重要。
王德華吸納村民務工,用工時最多達到120人,平均每人每天100元。一年支付工錢100多萬元。為當地村民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王德華表示,下一步,向周邊鄉鎮發展,建立種植基地。他夢想著將河嘴村的糯玉米和中藥材打出品牌,讓更多人品嘗到來自大山深處的美味與健康。
王德華,這位綠色希望的耕耘者,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鄉村振興的深刻內涵——在綠水青山間尋找金山銀山,在勤勞汗水中澆灌出幸福之花。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王德華和他的鄉親們將會繼續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耕耘不息、收獲滿滿。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