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初春的二月,我有幸邂逅了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物件——一個泛黃而斑駁的手機殼,它靜靜地躺在楠竹山鎮謝壩村村支書楊光秀的掌心,仿佛是歲月與責任的見證。這透明的塑料之下,藏著的不僅是一部手機,更是整個村莊的脈動與希望。手機殼與手機之間,一張略顯陳舊的紙張,密密麻麻地記錄著“1網格,總戶數275戶,總人口913人……”的字樣,全村9個居民小組基本情況都一筆一劃手寫在這張紙上。
手機在手,責任在心。小小手機殼,只是楊光秀工作的縮影,她認為對于一名基層黨員工作者而言,365天無休息是常態,村民有需要“馬上就到”是應該。
2018年6月,謝壩村遭遇了歷史罕見的極端強降雨天氣。接連幾天持續暴雨,洪水猛漲,沖垮農田,中斷道路,房屋受災,狹窄的雙河場街道危在旦夕。她無暇顧及個人的安危與疲憊,更將即將高考的女兒暫時擱置心間,因為她知道,此刻的謝壩村,比她個人的任何牽掛都更需要她。楊書記帶著村支兩委沖在防洪第一線,清理河道疏散積水,又帶人趕往滑坡隱患點排查。越在緊要關頭雨越大,楊書記既要將地勢低的村民安全轉移,又要準備礦泉水和方便面等物資送往受災區。三天三夜未曾合眼而生出的血絲,無數次跌倒而留下的傷痕,腳底磨出的血泡,無聲地訴說著她的堅持。
終于,當洪水逐漸退去,謝壩村重見天日,那一刻,楊光秀欣慰的笑了。她望著完好無損的家園,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卻未曾落下。因為她知道,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謝壩村,這個她深愛的地方,沒有因為災難而倒下,反而變得更加堅強與團結。
楊光秀書記的工作,就是這樣圍繞著村民的實際需求展開。村里不管哪家遇到婚喪嫁娶,遇到矛盾糾紛、有困難急事,楊光秀都會趕到現場。她說:“遇到好事,我過去大家覺得有面子,遇到難事我去了大家就有底氣,因為我是代表黨、代表村里。”3組的周德秀老人不理解松線蟲病疫木除治,非要把疫木當柴燒,和楊光秀又吵又鬧。楊光秀不僅苦口婆心解釋松線蟲病的危害,還組織村干部幫她備足過冬的干柴,并三天兩頭給她送米送菜。周德秀老人滿是感激,即使腿腳不便,將10分鐘的路走上半個多小時,也要到村委為向楊光秀道謝。
今年七月,我再次去到了謝壩村找到了楊書記,訪談過程中,當我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手機殼時,楊光秀靦腆一笑,這樣說:“通過上次的報道,我心里挺不好意思的。我記錄在手機上的數據,就是提醒我要經常學習,經常保持樂觀的態度去工作,做好我該做的事情。”
把群眾的事放在心上,才能在群眾心里扎下根”,認準這個理,楊光秀帶領“兩委”班子干了一件件讓群眾稱道的事。2020年完成“戶戶通”道路修建,打通了出行“最后一米”;2021年完成天然氣進村入戶,點燃幸福生活;2022年完成供水管網改造工程,村民喝上了“舒心水”。楊光秀書記的工作,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有實實在在的行動和成果。在鄉親們心中,她是一位值得信賴和依靠的好書記。
路越走,越清晰;越往前,越是信心充盈、步履堅定。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有太多像楊光秀這樣的身影,他們或是帶著公婆改嫁的孝順兒媳,以柔肩擔道義;或是鄉村振興的領航者,守正創新;或是深耕公益二十載的“最美志愿者”,用愛心點亮希望之光;更有那群誓讓家鄉換新顏的“追夢人”,以及犇出致富新路的“最美退役軍人”。與他們并肩坐在田間地頭、金佛山頂,我仿佛能聽到大地的呼吸,感受到那份來自泥土的質樸與堅韌。我深知,這些“帶著露珠”“冒著熱氣”的新聞作品,是深入群眾、貼近生活才能捕捉到的珍貴瞬間。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調研時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我們銘記總書記的深切囑托,于細微之處彰顯責任擔當,以雙腳踏遍廣袤鄉間,在深入基層中修煉腳力,在洞察生活中增強眼力,在勤學深思中強化腦力,在抒寫時代中提升筆力,讓這份來自基層的溫暖與力量,永遠抒寫于歷史的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