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領導、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來自峰巖鄉(xiāng)峰勝村第一書記周琦。
今天給大家換一換耳音,說什么呢,說一位啊,峰勝村的“新”人物,這位啊是在峰勝當過大老板,也當過打雜伙計,我一說各位峰勝村的人就知道了,說的是我們村的特色產業(yè)—蜂糖李基地的老板,也是脫貧攻堅以來的第一位“新農人”——吳柳宏。我們都叫他老吳。
老吳呢,他從小就在農村長大,對生他養(yǎng)他的黑土地是有很深的感情。所以老吳啊就想回到農村,把荒廢土地都利用起來。
這事情發(fā)生在什么時候呢,他呀,發(fā)生在2015年的夏天。一個機緣巧合的機會,得知我們峰勝村有兩百多畝流轉的土地,老吳便滿懷激情來到了村里。一走到現(xiàn)在的種植基地,就覺得對了。光照對了,海拔對了,土地他也對了!老吳回憶說那天站在高山上,他就放佛已經聞到李花的香味,仿佛嘗到李子甜味。
7月3號,是萬里晴空,烈日高懸,老吳他早早地來到果樹林里,和往常一樣熟練地進行果樹管理,烈日直射,大棚的溫度逐漸升高,汗珠順著他的頭頂一顆顆的滴下來。“我們今年的蜂糖李,皮薄肉厚、果肉細膩,汁水飽滿,口感脆甜,銷量一絕。”老吳非常自豪。
可是大家有所不知呀,這個蜂糖李實在是金貴,是悶不得,是放不久,是一點雨水就不甜了,是多曬幾天太陽就蔫了。為了解決成熟期蓄甜以及存儲問題,我們駐村工作隊是絞盡了腦汁終于想到了好辦法。
我們隊員陳偉是電信公司的工程師,他提出可以將電信公司旗下推出的智能家居app和果林大棚進行鏈接,足不出戶啊就能解決大棚的開合問題,避免了蜂糖李的風吹日曬。咱們村里前年修好了凍庫,可以將成熟的蜂糖李集中采摘,放在凍庫然后統(tǒng)一運輸,這樣就將極大的減少蜂糖李的損耗率。
但是這畢竟只是設想啊,真正實踐起來它能不能實現(xiàn),老吳他愿不愿意給我們一個機會還不知道呢。在和老吳探討幾次后,他表示愿意嘗試,他說呀:“在大多數(shù)人印象里,農民們都是風塵仆仆靠著雙手做著種地耕田的活。但是隨著科技發(fā)展,我們的觀念理念也應該發(fā)生改變了。”
現(xiàn)在正是蜂糖李的成熟期,再不采摘,果子就只能爛在地里了。7月17號,老吳就將剛采摘下來的兩百斤果子放入了村里的凍庫。第一批銷售訂單來的時候,我們是十分忐忑,完全打開凍庫的時候,我們全都松了一口氣,蜂糖李一個個的都還是水靈靈的呢。
這些年吶,老吳牽頭成立起了峰勝長豐李子種植科普示范基地,建起占地面積一百多畝的集蜂糖李和牲畜多種經濟發(fā)展的養(yǎng)殖基地,蜂糖李的年產量就在兩萬斤左右,年利潤約50萬元。每年幫助就業(yè)近1000人次,讓村民真正的實現(xiàn)了在家門口就業(yè)。
今年5月我和老吳一起參加了南川區(qū)5G電商直播帶貨的培訓。回來我倆就利用抖音做起了短視頻,好玩啊,先說天后說山,說完老漢說旗桿,果林難,李子甜,讓你來種來耕田,這聊閑天兒大家是看的津津有味,我們也聊得起勁,最后再來一波上鏈接,一箱箱的蜂糖李就這樣徐徐不斷地賣出去了,看著銷售數(shù)字,老吳都不敢相信,這些數(shù)量可是去年的兩倍吶!
農與民呀,在歷史的洪流中水乳交融,交相輝映。發(fā)展鄉(xiāng)村振興的關鍵點是在于“人”,讓廣大“新農人”具備強大的自信與力量,才能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揮灑熱血、附身躬耕,守初心,守“農心”。
One night in 峰勝,我留下許多情,從不敢懈怠半分,怕傷了百姓的心。人說李花的深處,住著“新農人”,守著大果棚,笑開花了的果農,依舊等著那更多的訂單!
今天分享的故事就告一段落,欲知后事如何,且聽我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