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逯德忠
唐宋時期,今天的南川區曾名隆化縣、賓化縣(賓化寨),先后為涪州、南平軍轄縣。那時渝南黔北一帶山高林密、蠻荒瘴癘、民風剽悍、交通不便,而被北方朝廷及漢人視為“蠻夷”和“化外”。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極為絢麗的兩個篇章。名山大川、驛道邊塞、田園鄉村等,是古代遷客騷人創作靈感的源泉。他們在游歷這些地方后,寫下了一首首流傳千古的優美詩詞。然而,地處偏遠、道路險阻的隆化縣卻不是他們眼中的“詩和遠方”,因而鮮有描述這方風物的詩文傳世。
近日,筆者在網上閱讀唐詩宋詞時,有意外收獲——查詢到了收錄在北宋蜀中詩人馮山《安岳集》中一首七言律詩《扶歡驛王袞居也梁承秀居今隆化縣李光吉居今榮懿寨皆土豪犯法禁以取夷滅》,內容為評議北宋朝廷平定扶歡驛、隆化縣、榮懿寨3地南平僚酋作亂事件。這首詩歌寫于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是與古代隆化縣直接相關的且創作年代較早的一首古詩。
扶歡驛王袞居也梁承秀居今隆化縣李光吉居今榮懿寨皆土豪犯法禁以取夷滅
馮山(北宋)
僭田收盡連蠻徼,舊版從來實漢民。
草染華風能不瘴,山離污俗自無塵。
連城解喪吳王濞,巨積終刑石季倫。
一代英豪猶不免,咄嗟三叛爾何人?
一、該詩作者馮山簡介:
馮山(1031年~1094年),字允南,梓州路普州(今四川安岳)人。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在家鄉做了一個小官。熙寧末年(1077年),他46歲時為秘書丞、通判梓州。后薦為臺官,他辭而不就。退居20年后,再薦于朝,官至祠部郎中,逝后追贈太師。
馮山性情豪爽,一生喜好游山玩水。他的詩歌受當時歐陽修、梅堯臣的影響,題材廣泛,清雅自然,理中含趣,很有諷喻和教化意義,因而在古代巴蜀文學史中占有一席之地。著有《春秋通解》十卷,《允南集》十卷。今存詩十二卷,集為《安岳集》。
二、該詩創作背景:
該詩標題為一個長句,多達33個字,在古詩中并不多見。它其實是全詩的小引,簡要介紹了所要評議的人物和事件:扶歡驛的王袞、隆化縣的梁承秀、榮懿寨的李光吉,都是地方豪強,他們違犯法律禁令,因此被剿滅了。
其中的扶歡驛、榮懿寨為溱州屬地,隆化縣為涪州屬縣,3地分別大致對應現在的綦江區南部扶歡至趕水一帶、萬盛經開區和南川區。
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十九記載:“南川、巴縣‘熟夷’李光吉、王袞、梁承秀三族,各有地客數千家,間以威勢誘脅漢戶,不從者屠之,沒入土田。”又載:“(熙寧三年,1070年)甲辰(正月),夔州轉運使言,渝州巴縣兵馬使杜安行等,率土丁破李光吉等,復賓化縣。”
五代十國時期,南北各地戰亂頻仍。由于溱州、涪州先后處于前蜀、后唐、后蜀、南楚等割據政權的邊緣地帶,境內的南平僚各酋趁機稱霸一方。北宋建立后,南平僚在宋太祖時期(960年前后),向朝廷進獻銅鼓表示臣服。
但是,百余年后的宋英宗時期(1064年~1067年),南平僚酋李光吉、王袞、梁承秀又野心膨脹,目無綱紀,他們及其族人控制了當地的大量人口和土地,并公開與官府對抗,拒絕繳納賦稅,甚至還組織亡命之徒流竄巴縣一帶,搶掠漢民財物,將漢人虜來為奴,成為禍害一方的“黑惡勢力”。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朝廷派夔州路轉運使孫構、渝州巴縣兵馬使杜安行帶兵蕩平三族,恢復了當地的法紀與秩序。
熙寧四年(1071年),馮山可能游歷到了渝州或者溱州、隆化縣等地,了解到一年前朝廷平定南平僚酋作亂事件,心有所感而起詩興,寫下了這首七言律詩。后來,該詩被收錄在《欽定四庫全書》《安岳馮公太師文集》等古籍中。
三、全詩解讀與賞析:
首聯“僭田收盡連蠻徼,舊版從來實漢民”:那些被南平僚土豪非法侵占的田地直至邊遠的蠻夷之地都被官府拿回來了,因為這個區域的土地以前就為漢民所有。(這句話表達了對土豪侵占土地行為的譴責,以及對土地歸屬的明確。)
頷聯“草染華風能不瘴,山離污俗自無塵”:沐浴華夏文明之風的草木,不再孳生瘴氣;遠離了污濁習俗的青山,從此變得純凈,一塵不染。(這一句以自然景物作比,說明朝廷平亂的積極作用——不法之徒受到懲治后,當地的環境變好了,民風習俗也得以扭轉。)
頸聯“連城解喪吳王濞,巨積終刑石季倫”:在漢初,擁有連城財富的吳王劉濞因為反叛,被朝廷剿滅了;在西晉時期,積聚巨額財富的石季倫(石崇)因為參與叛亂,最終全家都被誅殺了。(這一句強調即使是擁有權勢和財富的人,如果行為不當也難逃懲罰,進一步強調了違法的后果。)
尾聯“一代英豪猶不免,咄嗟三叛爾何人”:一代英豪犯上作亂尚且都不能幸免,你們這三個叛逆之徒又算什么呢?(這一句是對這些土豪不知收斂、違法亂紀的質問和嘲諷,認為他們被誅殺是咎由自取。)
從文學藝術的角度來看,這首詩極具宋代言事詩的特色:一是韻律和諧,對仗工整,節奏流暢;二是評人評事,愛憎分明,寓意深刻;三是用典恰當,借古諷今,批判有力。詩人深厚的文學功底、精當的對比和評議,讓該詩極具表現力和說服力。
四、該詩的歷史價值:
熙寧七年(1074年),南平僚酋木斗部落再次叛亂,又被朝廷平定,使其“舉溱州地五百里來歸,為四寨九堡”。
為了鎮住南平僚各部族,使其不再反叛和騷擾邊界,熙寧八年(1075年),北宋朝廷在銅佛壩(今綦江趕水鎮境內)建立南平軍(宋代的半軍事化行政單位,下轄各寨),常年駐兵鎮守。
同年,朝廷對南平僚各部族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撤銷溱州(溱溪郡),將扶歡寨、榮懿寨劃歸南平軍管轄,又將涪州隆化縣轉隸川峽四路之一的夔州路南平軍。
馮山的這首詩歌以“詩史”的形式,記錄了南平僚酋叛亂事件導致溱州被撤銷,以及扶歡寨、榮懿寨、隆化縣3地行政區劃調整的緣由。
值得一提的是,南平僚酋兩次作亂被平定后,許多南平僚或戰死或逃亡,隆化、榮懿、扶歡一帶田地荒蕪,大量漢人遷入,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手工業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加速了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
五、該詩的思想價值:
詩人對朝廷平定南平僚酋作亂事件表達的觀點和看法,不僅僅是情感的抒發,更是對社會、人生等問題的深入思考。因此,該詩除了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歷史價值之外,還有一定的思想價值——勸誡人們要遵守法紀、潔身自愛。
全詩的頷聯、頸聯和尾聯均為詩人對事件的評議,其中的頷聯“草染華風能不瘴,山離污俗自無塵”一句最為出彩,既體現了對良好風氣和純凈環境的追求,也蘊含了一定的法紀、廉潔思想。
這句詩整體上表達了詩人激濁揚清的期望,對于當今的法治社會建設和反腐倡廉工作具有啟示意義,提醒人們要注重道德修養,控制自己的欲望,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