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如既往
發布時間:2024-11-11 08:47:11 來源:
新聞摘要:

  寒來暑往,四季輪回,11月8日,第二十五個記者節如約而至。

  我們是記者,走過泥濘,繼續跋涉,是“忙碌成為常態”的題中必有之義,但奔赴新聞現場的路上,因心中有熱愛,腳下更有力量,也是我們期冀越過山丘的信念所在。

  這一年,我們有幸見證,南川第一所大學動工建設,將為我區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這一年,我們有幸看到,南川積極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實現國際貿易、跨境物流、生產企業等多方資源整合后,首次通過跨境公路班車實現本土產品規模化出口;這一年,我們還有幸記錄,“178”環線熱度持續攀升,帶動沿線鄉鎮發展,鄉村振興如火如荼……

  有人說,記者是“執筆行文,仗義執言”,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還是“用筆尖、用鏡頭、用聲音,捕捉世界每一束光亮”。

  那么,記者會怎么說?

  今天,我們將版面留給記者,聽一聽新聞背后的記者,又有怎樣的感悟。

  駱遠珍:

  堅守初心 方得始終

  1990年,剛出校門的我,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時至今日,一直從事新聞采編工作。35年了,我也從新聞戰線的一名新兵,到如今臨近退休的老人。其間有許多酸甜苦辣,不過這就是新聞的魅力。新聞采編最考驗人的就是那份對真相的執著,有時候,就像偵探一樣,要撥開層層云霧,找到事情的本質,同理,一篇報道的背后,可能隱藏著不只一次的采訪、核實和修改。但每當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大家認可,那種成就感真的是無法言喻的。堅守初心,方得始終。

  唐 湛:

  做好時代的記錄者

  回看自己之前所拍攝的一些新聞,突然發現很多當時的場景早已不在,很多精彩的瞬間也在鏡頭里成為永恒。有人說,“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我想,這就是記者存在的意義吧。我們用腳步丈量這座城市的厚度,用筆尖記錄這座城市的改革發展,用鏡頭見證這座城市的日新月異。很幸運,能成為記者去記錄這個嶄新的時代,也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繼續腳步堅定地去往下一個新聞現場,采寫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

  盛余多:

  筆尖下的堅守見證南川發展

  作為一名記者,我的足跡遍布了南川的山山水水,大部分重大活動我都有幸經歷、見證、參與、記錄。我曾在重要會議現場,記錄下這座城市成長的每一個關鍵時刻;曾在重點項目開工儀式上,見證南川第一條高鐵、第一所大學的破土動工;也曾在偏遠山區,與脫貧群眾面對面談心,傾聽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次采訪,都是一次心靈的觸動,每一次報道,都是對社會的一份責任。未來,我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用筆尖和鏡頭下的堅守與擔當,為南川高質量發展繼續鼓與呼。

  聶靈靈:

  日夜奔走講好南川故事

  七年前,我滿懷憧憬進入記者這個行業,成為新聞工作者的一員。兩千五百多個日夜,我在南川這個城市不停奔走,記錄下2000余條新聞稿件。從機械轟鳴的工地到熙攘喧鬧的街巷,從嚴肅的會議室到生機盎然的田間地頭,從眾志成城搶險救災到凡人微光的精彩故事,我將一個個南川故事講給讀者聽。“記者”這個職業給予了我工作的全部意義,我定不會辜負新時代新征程的重托,肩負起歷史和時代賦予記者的職責,一直堅持下去。

  甘昊旻:

  用鏡頭定格平凡與偉大

  2014年,我從一千多公里外的江西來到南川這片熱土,開始了我的攝影記者生涯。十年光陰荏苒,我通過四十余萬次快門捕捉了時代變遷和社會進步的瞬間。從鄉村振興的春風到城市建設的蓬勃發展,從傳統文化的傳承到現代科技的創新應用,每一個瞬間都映射出時代的脈絡。我用鏡頭定格了南川那些平凡而偉大的人們,他們的故事、笑容和淚水,都成為了我鏡頭下的永恒記憶。

  汪敘含:

  用圖片講述故事,用文字告白家鄉

  12年,從一線記者到后期編輯,我感悟頗多。時刻保持“戰時”狀態,寫得了文字,拍得了美圖,“能文能武”,這就是我作為新聞工作者的真實寫照。作為一名新媒體編輯,我的生活是與文字共舞,每一天,我都在與無數的文字、大量的圖片、視頻“較勁”;每一天,不停摸索和學習,學會“一專多能”,緊跟新媒體時代的步伐。我慶幸能成為每個人的記錄者,用圖片講述故事,用文字告白家鄉,我可以見證發展變遷、傳遞正能量,給受眾帶來愛與快樂。

  易浩然:

  在新聞中尋找尊重與自我實現

  剛進單位的第一周,我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正式采訪。那是一個口齒清晰、十分健談的養殖戶,不像一個農民,和他談話就像走進了他的牛棚。采訪歸來,在搖搖晃晃的山路上,我寫下了這篇采訪的題目——“放牛娃的春天”。令我自豪的是,在完成之后,這篇稿子居然引起了眾多同事的討論,連續兩周出現在單位的閱評會上。這讓我感受到了一種眩暈,那一刻我感到到達了馬斯洛需求理論中的頂部——尊重和自我實現。

  陳垚吉:

  堅持對事實和真理的探索與追求

  六年前,我離開校園正式進入傳媒行業成為了一名記者。在豐收節,為鄉親們臉上樸實的笑容感染;在洪災現場,為受災群眾的守望相助動容;追過流星也等過日出,風塵仆仆卻也樂在其中。我也逐漸意識到新聞雖非槍械,卻力量無窮。如今走上播音員主持人的崗位,我依然用心去記錄去看見去感受。砥礪六載,回首初心,我仍然堅持著對事實和真理的探索與追求。我相信,奔赴新聞現場的路上,因心中有熱愛,腳下會更有力量。

  汪 陽:

  為讀者帶來更多精彩版面

  不知不覺,在報紙版式編輯這個崗位上已經走過了八年。每一次面對稿件,都像是開啟一場新的冒險,因為我要在有限的版面中,合理安排文字與圖片,讓新聞以最吸引人的方式呈現。這也促使我不斷地打磨和創新,尋找最佳的排版方案,我也因此見證著無數的新聞事件和美好故事通過自己的雙手展現在讀者面前。這份工作讓我更加關注社會的變化和發展,也讓我明白,我們是時代的記錄者。未來,我將繼續堅守,為讀者帶來更多精彩的版面。

  李 奇:

  為每一次宣傳提供技術保障

  技術維護保障部作為融媒體中心技術部門,主要為宣傳部門提供技術支持,負責內容的存儲和管理,確保宣傳內容的順利發布和推廣。以前我主要從事新媒體宣傳業務,在2020年區融媒體中心成立后,轉到了技術維護保障部網絡安全崗位,角色的轉變,也就意味著職責的轉變,現在確保平臺的安全穩定運行是我的主責,新技術新應用的開發是我的主業。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步伐,更好地將新技術新應用運用到工作中,為每一次宣傳提供技術支撐。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