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會碧在廚房準備餐飯。記者 王婷婷 攝
□ 記者 王婷婷
今年是蘭會碧獨自照顧生病丈夫的第32個年頭。她說,只要愛人在,能夠一塊兒吃苦也是一種幸福。
“他脾氣好,很體貼人,結婚幾十年我們幾乎沒有發生過爭執。”談起丈夫的好,蘭會碧嘴角上揚,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二十幾歲的蘭會碧與丈夫宋德榮經親戚朋友介紹相識,婚后育有一女。他們那個年代的愛情質樸而含蓄,不會輕易把“愛”字掛在嘴邊,而是用實際行動表達著對彼此的深情。
面對生活的困難和挑戰,他們共同為了家庭的幸福而努力奮斗。生病之前,丈夫宋德榮主動挑起家里的重擔,而她則是他的幫手。夫妻倆一邊忙于農事,一邊照顧年幼的女兒,“我們在地里栽紅薯,女兒就在一旁玩耍。”她說,那個時候日子雖然艱苦了些,但總還是有依靠,忙碌而幸福著。
后來,經過夫妻倆的共同努力,他們將老舊的泥瓦房翻新,在外墻刷上淺藍色和白色涂料,硬化了房屋前的空地,居住面貌煥然一新。
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發展,直到某一天,丈夫突然患病,她帶著他四處求醫,終無果,他從此生活不能自理,四肢無力且不能完整表達一句話。家庭重擔一下子落到了她的肩上,那一年她32歲。
突如其來的人生轉折讓她無暇傷感,因為她除了照顧女兒和丈夫,還要想辦法補貼家用。“他身邊離不開人,我忙完農活兒就要回家照看他,不能讓他摔倒。”蘭會碧說。
日子一天天過去,他們的女兒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小家,他們倆也步入老年生活。采訪當天,鄰村有人家辦喪事邀請她去打鼓,次日凌晨3點鐘她就要起床洗漱,給丈夫準備好早餐后外出。
“去幫忙,一次可以掙幾十元到一百元不等。”蘭會碧說,每個月再加上低保等補貼費用,以及在村上打零工獲得的收入,老兩口的日子還算過得去。
“不管吃得好還是不好,既然選擇了在一起,就是一輩子,孩子回來的時候,始終有一個‘家’。”她說,夫妻倆都是相輔相成的,生病之前的丈夫給了她家的溫暖,生病之后的丈夫需要人照顧和陪伴,于是,經歷過數十載的風風雨雨,她成了他的依靠。
在無數個深夜里,她也迷茫過、痛哭過,但生活的無常讓她變得更堅韌、無畏。最后,她活成了自己的那個依靠。
她家的房子坐落在一條柏油路旁,屋前有一塊菜地,種了茄子、白菜、紅薯等,房屋左側種了幾盆多肉。屋里屋外干凈、清爽、整潔。馬路一旁的桂花開得正旺,偶爾能聞到淺淺的香味。
他們那個年代的愛情雖不張揚,卻在歲月的長河中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記。就像他們的房子,雖然不繁華,但在藍天白云下,與周邊的環境恰到好處地融合,給路過的人以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