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你走過的路
發布時間:2024-10-29 09:24:26 來源:
新聞摘要:

  

  □ 信鴿

  “草木會發芽,孩子會長大,歲月的列車,不為誰停下……”不知不覺間,女兒已成為一名小學生。

  每天放學后,我都試圖通過詢問來了解她在學校的情況。我會問她:“寶貝,老師今天講了什么內容?今天中午飯菜合不合胃口?”起初,這些問題都得到了女兒認真的回答,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回應變得越來越敷衍。

  比如,第一次,她會仔細地描述飯菜,什么味道,好不好吃,并加以點評,有魚香肉絲,甜甜的,真美味,黃豆燒肉,黃豆很軟,熗炒黃瓜,一點也不辣,糖醋白菜,有點酸,紫菜蛋花湯,跟媽媽做的一樣好吃……慢慢地,魚香肉絲、冬瓜燒肉、紅燒豆腐、素炒蓮白、土豆湯;最后,直接以“二葷二素一湯”代替。顯然,她對于重復的提問感到厭倦了。

  女兒的反應讓我意識到,我們需要改變交流的方式。于是,我嘗試著以一種更加有趣的方式來開啟對話。

  一天,我問道:“女兒,你們班上的座位是怎么安排的呢?是不是按照身高排列的?”女兒驚訝地看著我,好奇地問道:“媽媽您怎么知道?”我接著說:“女兒,當老師提問時,同學們是怎么做的?是不是有的小朋友會大聲呼喊‘老師’,生怕你不出聲老師就看不見;是不是有的會在桌子上制造聲響,引起老師的關注;是不是還有的甚至把手肘抬得比頭頂還高,擋住后面的同學看黑板?”女兒笑著說:“媽媽,您咋又知道了。”其實,你走過的路我都走過,這些都是我童年時代的親身經歷,我又怎會不知呢。

  女兒告訴我,剛入學的前幾天,老師一直在教他們練習坐姿:“頭正、肩平、臂開、足安,眼睛平視前方,不東張西望,小嘴巴緊閉不講話。”

  正確的姿勢代表一個人的精神面貌,頭歪、目斜、弓背就不像讀書的樣子,況且姿勢不正確,不僅影響脊柱發育,還會影響視力發育等。其次,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談道,“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對于剛剛步入小學的女兒來說,最重要的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不僅僅是簡單地學習識字或數學。

  老師還要求班上的孩子們每人帶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到學校,午讀時間與老師一起閱讀。女兒每天都會更換不同的書籍,并且她認為,“得學習新知識”。看到女兒如此自主地學習,我心中滿是欣慰。我想告訴她,“只要你愿意,所有的知識都可以通過閱讀的途徑獲得。那么,課堂講授將是你獲取知識的輔助,而不是你汲取知識的源泉。”但我意識到,對于小學低段的孩子來說,這句話可能過于抽象。于是,我會對她說:“寶貝,你喜歡閱讀就行。”

  回想起自己上學的日子,每天與小伙伴一同上學的情景歷歷在目。那些關于分座位、舉手發言、練習坐姿、每日閱讀的記憶,仿佛就在昨天。如今,當我看到女兒經歷這一切時,仿佛也在重溫那段青澀而又美好的時光。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