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環線禮贊
發布時間:2024-10-29 09:22:44 來源:
新聞摘要:

  

  □ 李立峰

  “是流動的詩,是生動的畫,是南川的故事,是自然的饋贈。”在宣傳手冊里,南川178環線的推介詞令人怦然心動。

  這個秋季,我迎來了一次心心念念的178環線之旅。短短兩天,我的經歷可以概括為一段話——

  一山一桃源,一水一仙境。向山而行,便能覓得彩云萬朵;向水而行,便能邂逅翠微千里。走過178環線,心中裝著山與水。即便回到熱氣騰騰的城里,整個人早已超凡脫俗,清新可人。

  山中漫步

  散步,看一場久違的日出,享受難得的清涼,呼吸山間充沛的負氧離子,是對山間清晨最基本的尊重。

  在方竹村一家民宿,每一扇窗戶都是落地的長方形。一眼看出去,是一幅活著的山水畫。

  “太陽升起來了嗎?”見我憑欄,同室伙伴問道。“我不確定。”因為,民宿處于群山環抱的搖籃之中。三面是絕壁,一面是孤山。一條盤山路如同游龍,潛行在莽莽群山中,逶迤而上。

  頭頂只有幾縷白云,如同婚紗一般白而透明,躺在藍水晶一般的天空里。遠處的天空微紅,太陽就要升起。山尖率先被擦白,像是少女涂上了防曬霜。

  我們下了樓。走在山路上,一陣陣清涼的微風襲來,我不由得縮了縮脖子。沒承想,與秋的邂逅,猝不及防。立秋已經多時,只是不敢確認,但大山記得。

  此時,城市里,高溫持續,天地像一架巨大的烤箱。這個時候,突然從烤箱中逃離,暗自慶幸。能感覺到,有一種幸福從天而降,潛滋暗長。

  身披一身的清涼,帶著初見的欣喜,走了不到幾米,就遇見一條岔路,一條瘦瘦的山道,通往絕壁的腳下。

  “走小道吧!”我提議,同室的伙伴點頭。這條沒在草間的小道由大大小小的碎石鋪成,大概是往日的步道,或者馬道。

  在柏油路通車之前,山民們就通過這樣的山道,走出大山,走進城市。此刻,我像是回到了往日,用雙腳丈量著山的高度、林的深度、路的長度。

  只需往前走幾米,幾十米,就會停下來。吸引我的,可能是一塊巨大的巖石,可能是一棵長在石頭上的樹,可能是一朵崖壁上的野花。

  看著植物們精神抖擻的樣子,我就很想上前去打聲招呼,而令我羞愧的是,我常無法叫出它們的名字。

  于是,我掏出手機,通過手機識別軟件,結識了許多新“朋友”。

  野棉花、醉魚草、川莓、覆盆子、繡球花,算是老相識。作為一名攝影人,識花是基本的技能。在野外行走,一一叫出花的名字,約等于舊友重逢。

  而鹽麩木、水麻、頂芽狗脊、太子鳳仙花、馬刺薊,才剛剛認識。每認識一種,都無比興奮,像認了一門遠親。也因此,這一路的行走十分緩慢。慢下來,就會發現身邊的芳草,在一片近似荒蕪中發現刻骨銘心的美。

  最神奇的當屬獐牙菜,正處于盛花期。語言很難描述它的美,我幾乎就要放棄了,但終究不舍。

  細細打量,淡白色的花朵分為四層,正中間是高高的花柱,第二層是戴著灰色簪子的花蕊,第三層是分散的卵圓形的花瓣,頂端是細圓的黑色斑點,邊緣點綴著黃綠色花蕊的印痕,最下面是綠色的花托。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它都是一件巧奪天工的藝術品。

  獐牙菜是高山花卉的一種,怪不得這么仙氣十足。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追尋。

  行走山間,你會發現,大自然非常有耐心,讓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花,長成了任何語言都無法描述的藝術品。你只需俯下身看,就會怦然心動,自愧不如。

  竹林山歌

  路遇一位上山采筍的大哥,40多歲模樣,面目和善,身體清瘦,背著竹簍往山里走,手中拿著起了包漿的木杵。

  簡單的交談我就得知,每年秋天,當地獨有的秋筍破土而出,村民們便會背著竹簍,凌晨四五點鐘出門,走過長長的采筍路,把山中的珍品送上城里人的餐桌。

  方竹筍具有營養豐富、肉質豐厚、脆嫩化渣、滋味鮮美的特點,被稱為“筍中之王”。方竹筍是大自然賜予村民們的厚禮,但上天也格外地挑剔,每年留給村民的采筍季只有28天。

  也難怪,村民會一大早上山,與時間爭分奪秒了。村民們經年如一的勤勞品質,在這一刻,得到完美的呈現。

  沒想到,清晨剛剛與采筍人相遇,早飯后就有機會與當地村民一起采筍。

  我走進了一片竹林。竹林高低錯落,多是坡地,行走其間,如船行浪中,搖搖擺擺,非常考驗平衡。

  竹葉是綠的,竹竿是青的,看上去與一般竹子沒什么區別。只是用手握竹竿,才發現竹竿是四方的,有棱有角,方竹因此得名。

  只有親手采過筍子的人,才知道采筍不是山間漫步般輕松。面對我這個采筍小白,采筍人告訴我,“新筍出土,第二天便有三四十厘米長短,此時正好。若不采,次日就老了。在冬天大雪紛飛之前,竹筍就長成了參天的竹子了。”

  “找到合適大小的竹筍后,要蹲下身,刨開竹葉,對準竹根,用反手猛地發力,帶出泥中的部分,方恰到好處。倘若用正手,力量不足,逮得淺了,最精華的部分留在土里,只有遺憾。其間,要順著硬硬的毛刺用力,防止手被扎到。采筍,可是一個十足的技術活。”采筍人說。漸漸地,我掌握了采筍訣竅,采到了幾棵剛剛好的方竹筍,收獲的喜悅感涌上心頭。

  就在這時,竹林里傳來了歌聲。

  “一灣又一灣,一山又一山,這個筍子不簡單……”

  “方竹筍飄香在金佛山,我們的日子比蜜甜……”

  涼風習習的竹林間,一位大爺領著兩位大娘唱起了自編自演的山歌。讓游客們開懷大笑,拍手叫好,紛紛嚷嚷著“再來一首”!

  興致高昂之時,游客也會忍不住技癢,鉆到竹林之中,用礦泉水瓶作麥,與當地的村民對起了山歌,把歡快的氛圍拉到了滿格。

  一棵方竹筍,富了方竹村。這個昔日的“窮旮旯”,搖身一變為山里的“金窩窩”。

  生活富裕的村民,把好日子編成一首首山歌,唱給遠道而來的客人聽。原生態的山歌,有對家鄉的熱愛,有對朋友的祝福,有對生活的眷戀,定格了時光與人心的美好,自帶穿透人心的力量。

  我還留意到,這些歌手都很年長,一問,都是七八十歲上下。聊起山里的生活,他們笑意盈盈,紅光滿面,聲音爽朗,怡然自得。

  他們告訴我,山里空氣好、山泉水好、方竹筍好,村里的老人都很長壽,活到上百歲也不稀奇。

  青山、流云、星空、清溪、翠竹、炊煙、瓦房、柴火灶、唱山歌,串起了山里人最尋常的存在,也點綴了方竹村最迷人的部分。

  騎龍出山

  原以為,金佛山之行就這樣畫上句號,沒想到更精彩的好戲還在后頭。

  金佛山給游客的體驗,絕對不只是地面那么簡單,而是立體的,幾乎涵蓋你能想象的任何方式。比如,乘坐滑翔傘,像鳥兒一樣,從空中俯瞰大地,體驗無以復加的自由感和酣暢淋漓的大快意。

  比如,攀上飛拉達,與九十度的懸崖峭壁親密接觸,在半空中把驚心動魄踩在腳下,挑戰自己的小心臟和勇氣值的極限,你會重新認識自己!

  金佛山漂流則選擇了最低微、最謙卑的姿態,讓你在水中體驗激流勇進,像騎龍出山。

  只是,人過中年,日益臃腫的肉身和日益膽小的現實并存,仿佛像傷口里撒鹽。想飛的夢想都有,卻無法跨出懸崖上的那一步;想征服絕壁的夢想都有,卻無法在最后時刻從高崖上一躍而下。最微小的風險來自漂流的翻船,無非是情急之下喝點水。于是,幾經猶豫,我站在了金山湖漂流的起點。

  水,清澈得像一塊碧玉、一塊玻璃。這樣的水,很有親和力,溫度也恰到好處。

  從上橡皮艇的那一刻,褲子已經濕透。水率先接納了我的肉身與恐懼。事實上,自從第一個滑道奔流而下,第一聲大喊大叫之后,恐懼早已經拋在了浪花之中,剩下的全程只有享受。

  你會迫不及待地期待,下一個深潭,讓落差來得更猛烈些吧!

  每一次激流都是一次洗禮,每一次向下都是沖鋒,每一次吶喊都渴盼已久。人就是這樣,骨子里有冒險精神,對歡樂上癮。只不過日久蒙塵。只需一道光,就豁然開朗。

  漂流就是這樣一個人間清醒的時刻。

  一路上,沿途經過茂密的叢林、陡峭的崖壁、盛開的花朵、棲息的蝴蝶、鋪滿鵝卵石的河灣,每行一步,風景各異,令人目不暇接,思接千載,神游天外。白云在頭頂,青山在兩側,愜意而自在,感覺天地本來的模樣重新回到了眼前。

  這個時候,你會打開話匣子,憶起自己的童年,童年的夏天,夏天的池塘,池塘的戲水,美好一瞬間柔軟了心頭。

  你會憶起自己的父母與孩子,一起走過的河流山川、湖泊大海,轉眼間只剩下自己,在跌跌撞撞地奔向老年。

  你還會憶起青春,同桌的她,隔壁班的大男孩,一說話就臉紅的青蔥歲月和純真年代。

  在水中,心思單純,靈魂清澈,心靈圣潔。一切的煩惱與憂傷,都被流水帶走了。

  一路上,經歷峽谷、淺灘、激流、深潭,時快時慢,時進時退。分岔的河道會把你緊緊拉過去,讓你進退不能。這時候,你不得不起身下船,把船拉出激流,駛入正確的航道。

  你還會擱淺,需要不時阻擋可能撞上的巨石和挽留你前進的樹枝。這時候,你就知道,即便舵在手中,想掌控前進的方向亦不容易。你必須左挪右移,手忙腳亂,才能保持前進的方向。

  一路,灑下遍地的溪石,灑下銀鈴的笑聲,灑下博浪的激情,沒有擔心的落水,沒有意外的翻船,甚至你還會遺憾,不夠刺激,不夠驚險。

  漂流,不僅是身體的激活,更是心靈的按摩。

  短短兩天的出行,讓我們看到了尋常不易看到的場景。178環線串起了環金佛山一個個美麗的山村,像串珍珠一樣實現了聚合發展、交相輝映。

  春可賞花,冬可賞雪,夏有漂流,秋有彩林。無論是露營、越野、徒步,還是滑翔、漂流、飛拉達,無不充滿了潮流范和年輕態,迅速在文旅界破層出圈。

  生活在城里的人,用一個短短的周末或者假期,就可以走進178環線,開啟一次說走就走的詩和遠方,用青山洗目,用山歌洗心,用清泉洗耳。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