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融媒訊(記者 陳蕗穎)“不用去城里,在家門口就能進行血透,確實方便很多。”近日,水江鎮勞動社區居民王運福高興地說。隨著水江中心衛生院的血透室投入試運行,原本需要定期到城區醫院進行血透治療的王運福不必再往返奔波。
群眾在鄉鎮就能享受方便放心的醫療服務,這得益于區衛生健康委扎實開展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緊盯群眾看病就醫堵點難點問題,以改善群眾看病就醫感受為目標,立足資源布局和群眾需求,加快推進區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創建工作,持續優化服務流程,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構建有序分級診療模式所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我區圍繞破解群眾基層就醫難題,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有效推動城鄉醫療資源整合。通過整合區、鄉鎮兩級醫療衛生資源,以3家區級醫院為核心,聯合6家中心衛生院和28家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成“3+6+28”模式的醫療共同體,形成有效的分級診療體系。
“今年,我區以緊密型橫向鄉域醫共體建設為抓手,規劃建設水江中心衛生院和大觀中心衛生院為重慶市區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并被納入全市首批創建名單中?!眳^衛生健康委基層衛生管理科負責人談濤表示,創建區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的鄉鎮衛生院,其硬件和軟件方面都較好,兩家機構分別作為重醫附屬南川醫院和區中醫醫院的醫共體成員單位,承擔區級資源‘舒壓’和基層發展‘蓄勢’功能,向居民提供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康復,急危重癥的急救及轉診服務。以水江中心衛生院為例,該院門(急)診一年達7萬余人次,住院患者達7000余人次。
通過區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創建,我區將構建以區級為龍頭、民營為補充、次中心為支撐、基層為網底的醫療體系,從環境改造、科室建設、醫療設備配置、人才隊伍和醫療質量管理等方面提升醫療服務能力,使其基本達到區縣級醫院服務能力,能輻射周邊鄉鎮,讓基層群眾看病更方便。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水江中心衛生院將擴建慢病管理中心、供氧室、停車場,大觀中心衛生院將改擴建發熱和腸道診室、藥房、中醫館等業務用房;在醫療設備配置方面,將新配置數字胃腸鏡、血液透析機等設備;在特色科室設置方面,水江中心衛生院理療科成功申報區級特色專科,下一步重點發展血透、泌尿和精神科,大觀中心衛生院建成全區首家鄉鎮二級安全生物實驗室和首個胸痛救治單元,下一步重點發展血透和皮膚科。
“創建工作完成后,兩個區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可以更好地成為基層醫療機構與區縣級醫院的紐帶,能夠識別和初步診治的常見病病種不少于100種,為周邊18個鄉鎮、19萬余名農村居民提供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闭劃f。目前,兩個機構已基本達到次中心建設標準,水江中心衛生院預計將于年底接受市級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