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山秀水出佳作——評鄭健君國畫山水《金佛山燭臺峰》
發布時間:2024-10-15 09:36:04 來源:
新聞摘要:

 

  □ 張建華

  多年前,我曾為鄭健君的原創油畫發表過文章,多年后的今天觀賞了他創作的國畫《金佛山燭臺峰》,不由十分感慨!

  據我所知,南川國畫家在民國時期,甚至新中國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都鮮有獨以山水畫見長者。而邑人鄭健君長期以來致力于山水畫的創作,特別是對桑梓名山、世界自然遺產——金佛山山水畫的創作情有獨鐘,甚至全身心地投入,不遺余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自2010年以來單是以金佛山為題材的國畫,林林總總、大大小小就有數十幅之多。如《雄起峰》的傲然聳立、《高山流水》的詩情畫意、《古松迎客》的大氣磅礴、《山泉》的飛流直下、《山魂》的雄偉壯麗、《窯灣秋色》的細致旖旎等。筆觸細膩,畫面靈動,無不給人以不同凡響的感受,表現出對家鄉金佛山的熱愛之心和眷念之情。因之使我對金佛山的無限魅力也有了進一步的感悟和了解。近一兩年來,金山湖落成蓄水,碧波蕩漾,青峰聳立,紅楓層石,麗山秀水,相得益彰,相映成趣。鄭健君更是三天兩頭,拉上賢妻作陪,親臨頭渡寫生,面對異樹奇花、遠山近水、疊嶂層巖、湖光山色,竟至身感心受,靈至筆從,如癡若醉,流連忘返。因此鄭健君筆下的山山水水,無論靜山流水,抑或遙峰明湖,均能別出心裁,自成一家,揮灑自如,佳作迭出。特別是鄭健君面對金佛山南坡著名景點——燭臺峰,常反復觀摩體會、多次寫生臨摹,最后又幾經作畫、不斷修改,終于完成了這幅他的得意之作,抑或可詡之為傳世之作——《金佛山燭臺峰》(以下簡稱《燭臺峰》)。

  這幅《燭臺峰》,可稱之為工筆寫意山水畫。大家知道,我們國人對山水有著特殊的崇拜和敬畏:水遠峰高、波平山靜,無不蘊涵著天體宇宙的無限奧秘;游山玩水、依山傍水,無不體現出中國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追求;而寄情山水、表現山水,則成為我國國畫之一脈——山水畫即因之應運而生。宋、元以來我國山水畫更是有了長足的發展,逐漸臻于成熟,而且可以通過自然的變化透視人文的關懷和社會的變革。鄭健君常言,他對宋、元時期的山水畫是下過一番苦功夫的,他也特別喜歡宋、元山水畫。除了師法自然以外,至今他的案頭仍舊擺放著《中國山水名畫冊》《元四家畫集》等宋、元大家如范寧、荊浩、祁序、巨然、范寬、郭熙、趙孟頫、黃公望、倪瓚等人的山水畫作品,隨時觀摩學習,發揚其特點,吸取其精華。宋郭熙曰:“蓋身即山川而取之,則山水之意度見矣。真山水之川谷,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五代荊浩在其筆法記中寫道:“思者刪撥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時因,搜妙創真。”這便是對工筆寫意山水畫構圖要求的精辟論述。從鄭健君的作品里不難看出他的繪畫技法是有仿古傳承和深厚底蘊的。構圖中可隱約窺見宋、元之古法經典,說明他曾對古人的作品研究臨習過很長一段時間,下過很大很深的功夫。然而,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他作品的大膽創新和具有時代的氣息。他常說要“師法自然”“師法傳統”,但“筆墨當隨時代,筆墨也應隨題材”,這便道出了他追求藝術的心聲。我以為真正掌握繪畫命運的,則是畫家鄭健君心靈深處涌動著的他對家鄉金佛山感動無比的激情和癡情;動之以情、凝之于筆,便是他率意揮灑、盡心創作的金佛山系列山水畫作了。

  我們反復觀賞和審視鄭健君的《燭臺峰》,可以看到,這幅畫著力描繪的是金佛山燭臺峰的秋日景色。畫面色彩逐層皴染,寫意到處凝重沉渾,以濃墨重彩的畫筆把自然界的光感應用在畫面中,我們仿佛可以看到山高水流、石疊樹秀,車來人往,瀑落泉飛的一派悠閑而又繁忙的景象,給人的視覺沖擊感極為強烈。按《燭臺峰》的畫面構圖可分為近景、中景和遠景三個層次。近景有金山湖畔之雄偉燭峰、丹楓紅葉,金山湖中之蕩漾碧波、漁子扁舟;中景可見飛流直下之金山飛瀑、平直懸空之公路架橋;遠景則是氣勢雄壯、綿亙起伏的金佛山風吹嶺和飄拂不定、若隱若現的五彩云霞。畫面層次分明而又干凈利落,章法雄渾險峻而又厚重高遠,用筆工整有序而又兼隨意性,任意渲染而不落俗套,真可謂作品遠觀可得其勢,近看則取其質矣。雄渾奇險的陡峭山勢、層巒疊嶂的大壑幽谷、溪瀑流水的靈動生氣、林木花草的疏密相間、山石路橋的高低錯落、房屋樓臺的精心得體、人物舟船的自然點綴,毫無矯揉造作之拙劣、生搬硬套之湊合。觀其畫猶如身臨其境,似有一股震撼博大的浩然之氣在畫面中流動,眼到心到,感人至深。

  總的來說,鄭健君創作的金佛山工筆寫意山水畫,在這方面的表現是優秀的、突出的,于工整中求寫意,寫意中涵工整,放得開,收得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剛柔相濟,蒼潤互補,既有北派山水的高山巨石、層壁崇林之肅穆大氣,又有南派山水的叢林綠樹、碧湖秀水之靈動小巧,可謂是亦剛亦柔,亦蒼亦潤,讀來令人賞心悅目、蕩氣回腸。沉浸其中,完全可以說是一種美的享受。當然,這對我們感恩金佛山、開發金佛山、贊美金佛山、宣傳金佛山,無疑是大有作為,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