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林芮
秋天的早晨,細雨霏霏,格外涼爽。當世界還沉浸在夢鄉的余溫中,我已和朋友們出發前往金花村白茶山。
曾游覽過幾處茶山,但都是在春季,在秋日里走進茶山還是第一次。可得好好見識一番!
沒抵達茶園前,一路山色盡是秋意。山路兩旁,落葉寂寥的堆積著,收割后的稻田里,只剩下孤獨的谷樁整齊排列。由于今年雨水稀少,我原本以為茶樹長得稀疏,更何況是在蕭瑟的秋季!怎料,剛入茶園,一眼望去,滿目蒼翠。
茶山已醒,只此青綠。
山坡上,一畦畦修剪過的茶樹從山腳至山頭次第排開,層層疊疊,宛如梯田。隨著地勢高低,向上遞進,正在展示蓬勃的長勢。清晨的這場秋雨恰到好處,像是把茶葉都洗了一遍,葉片上還掛著雨露,晶瑩欲滴。
茶葉染出的綠意,如點睛之筆,與周圍的秋黃形成鮮明對比,仿佛是在跟秋天抗議。這一綠一黃,將鄉村茶山的氣息完美地烘托出來了。
微風拂過,同行的小女孩突然打了聲噴嚏,不知是因為風的清涼,還是茶的清新?這一幕真是可愛,連不小心打聲噴嚏都是“愛秋”。
一路上,當地的村委書記為我們向導。陳書記年輕干練,一襲白色旗袍與白茶之名恰好呼應,常年的茶香,“浸泡”出她不緊不慢的氣質,金花村白茶山的前世今生從她口中娓娓道來。
陳書記說:“以前,這里還是山火頻發,難以管理的撂荒地。幾年前,村里引入企業,在這里流轉500畝荒山成立農業公司后,才發展起來了安吉白茶產業。”
站在茶山的觀景平臺,可以明顯看到,一些地方茶樹長得更為壯碩。陳書記告訴我們,那些地方就是曾經被山火燒過的地方,留下來的草木灰被雨水浸入松軟的沙質土壤,與修剪下來的茶樹枝葉漚成了有機肥,一直滋養著這里的土地。
朋友問道:“現在茶山多少畝了?一年茶農們的收入怎么樣?”
陳書記回答道:“如今白茶基地5000余畝,年均產出干茶約7500公斤,常年帶動當地村民務工60余人,年均增收1萬到2萬元。除了種植茶樹以外,當地村民還開辦農家樂、民宿,售賣土特產、特色水果,吃上了‘旅游飯’,老百姓的腰包也越來越鼓。”
緊接著她說:“我們這里土壤富硒,還被中國地質學會認定為綠色富硒土地,也是重慶市唯一獲得國家級認證的綠色富硒地塊。”
談到這片土地從荒山變茶山,再從茶山變金山,陳書記如數家珍,臉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她笑著說道:“茶農們都說,如今茶葉變‘金葉’,茶樹變‘搖錢樹’。以前村民們種茶,種的是粗茶,現在種的可是生態茶、旅游茶!”
在我印象里,茶樹是這樣一種植物,茶農若是勤快的采摘,它的新芽便一茬接一茬奉獻不停,仿佛采它,恰恰體現著茶農對它的愛心。而不停地長出新芽就是茶樹對茶農的報答。
想到這里,我追問:“秋天茶園長勢這么好,為何不采秋茶?”
陳書記認真講解道:“俗話說,‘明前茶,貴如金’,安吉白茶也是如此,其最佳采摘期在春季,此時茶葉的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低,賦予了安吉白茶別樣的口感。到了夏秋季節,茶葉的內含物質比例發生變化,就不再適合制作高品質的安吉白茶了。”
“所以,為了保證茶葉品質,茶農只在春季采摘,其他時間則專注于茶山的管理和維護,包括修剪、施肥、病蟲害防治等,以確保來年春季能夠產出高品質的茶葉。”
聽后,我感觸頗深。原來一年僅在春季采茶,卻凝聚了茶農們三個季節的精心呵護與期待。他們用三百多天的辛勤管護,只為那短短二十幾天的采摘。我想,在茶農眼里,一畦茶樹所新生出來的春芽,分明是顆顆汗水的結晶啊!
返程前,我在路邊的茶樹上,采摘了幾片嫩芽帶回家,亦算是體驗了“竊茶”的樂趣。
將帶回的茶葉放置在書桌上,一邊憶著見茶所感,一邊用指尖記下,一字一句,都帶著金花村的白茶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