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街道:立足地域特色 “鏈”起城鄉發展
發布時間:2024-09-26 09:51:11 來源:
新聞摘要:

  

11111111111111

  □ 記者 王婷婷

  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城鎮發展離不開鄉村繁榮的支撐,鄉村振興也離不開城鎮的有力輻射和帶動,二者互為依托、互相促進。

  隨著城鄉融合的不斷深入,近年來,西城街道以其“一半是城一半是鄉”的區位優勢,打通城鎮和鄉村之間的產業鏈,加快推動鄉村傳統農業與城鎮精深加工業、現代物流業,以及休閑旅游、健康養生、教育科普等產業的融合發展,譜寫城鄉融合交相輝映新篇章。

  會峰老鹽菜“走出了”家門

  用于輔助蒸制扣肉的老鹽菜,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特別是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每年都會腌上一罐自給自足。這就是農戶以家庭為單位,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滿足自身消費為主的小規模農業經濟,缺點是生產水平低、勞動收入欠佳。

  為了推動農村產業規模化發展,帶動百姓增收,早在2015年,西城街道會峰村就成立了大丘灣農民股份合作社,利用村集體閑置房產打造鹽菜加工基地,鼓勵村民大面積種植青菜頭。合作社會從村民手中收購老鹽菜半成品后進行長時間集中腌制,并統一對外銷售。

  “現在會峰老鹽菜有自己的品牌,已經走出了家門,走進了都市餐桌。”會峰村黨總支書記熊敏說,鹽菜加工基地的誕生,讓青菜頭由分散種植轉向大面積種植,讓鹽菜制作工藝和產品品相有了固定標準,它們“穿上”統一的包裝被銷往各大商超門店,成功實現農產品供給質量提升,有效滿足城鎮人口需要,帶動了鄉村產業發展。

  產業在發展,農民有增收。村民張承福以前在中心城區務工,后來為了照顧家庭和孩子,回鄉種起了青菜頭。每年他把自家產的5000多公斤老鹽菜賣給基地,收入還算可觀。“有集體經濟托底,我們大面積種植后才不愁銷路。”

  農特產品“涌入了”直播間

  農特產品如何跨越地域鴻溝廣銷各地?會峰村給出的答案是發展合作社經濟。但西城街道的一處電商直播產業基地給出了另一個答案:將傳統農業與現代電商直播帶貨相結合,努力實現農產品從“賣南川”到“賣全國”的跨越式發展。

  在重慶豐必達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農產品展廳,南川米、原鄉黃豆、手工面、高山糯玉米等當地農副產品一應俱全。基地開辦之初,他們將全區各鄉鎮的農特產品整合到一塊兒進行網上直播售賣,旨在打響產品知名度,拓寬銷售渠道。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探索,他們最終選擇在高山糯玉米板塊持續推廣發力。

  “以前主要是幫農戶銷售產品,現在會聚焦農產品從生產、加工到銷售的全供應鏈條。”重慶豐必達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劉練介紹,公司會和一些鄉鎮達成合作協議,村民種玉米,他們負責收購、加工包裝并集中銷售,“落實資源整合才能實現農村產業的長期穩定發展”。

  城里人寄情鄉村田園

  位于永隆山谷的看山小舍距離城區10分鐘車程,憑借城市近郊型的民宿露營新業態,成為訂婚求婚、舉辦派對、親子郊游的熱門打卡地。一棟青磚黑瓦的老房子、一畦荷花池、一壺用原生態三色米制作的炒米茶、一棵橙樹、幾株芭蕉……人們在此可享受城市森林邊緣返璞歸真的詩意田園生活。

  看山小舍是永隆社區為了鄉村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而引進的一家民宿,其主理人金小樸的經營理念和社區的長遠發展定位相契合。他們的出發點相同,都是為了把鄉村打造成城里人心向往之的休閑之地。把城市的文化藝術嵌入田園,用鄉村的生態自然反哺城市,營造一個休閑健康養生聚集地,實現城鄉的深度融合發展。

  看山小舍精致而美妙,投射著多少人對靜謐田園生活的向往和期許。而位于看山小舍對面山谷的永隆社區農耕文化體驗館,建設正如火如荼,預計今年建成投用。據永隆社區工作人員介紹,體驗館包含了親子研學、農耕體驗、鄉村振興學習交流、書店等業態,致力于利用原始場地,打造輻射周邊的鄉村文化陣地,帶動鄉旅熱潮,助力鄉村振興。

  西城街道辦事處主任王理正表示,街道將緊緊圍繞全區“1343”總體思路,以改革思維“拼經濟”“激活力”,堅定不移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產業上,做大做強傳統產業,做靚做響新興產業,做新做優現代產業,推動產業能級穩步提升,著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不斷開創街道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