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道勇
我們的人生中,經歷了許多的老師,不管是學校的老師,還是社會的老師,抑或是“三人行必有我師”,都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寶貴財富來源。
一張張笑臉從我的腦海滑過,我已數不清我的生命中從兒時入學的第一位老師、到大學離開校園的最后一任老師的身影,但他們除了給予我知識外,還給予我前進的能量。這個能量就是終身學習的動能。
想起南川的張建華老先生來。張老師已是八十有六的耄耋高齡,從教五十余年,退休后卻依然醉心于學習古典文學和詩詞創作,讓我十分敬佩!張建華老師并不是我課堂上的老師,卻是我社會上的老師,我認識他是從他的字和詩詞開始的。在一些場合,我見到他寫的書法,感到一股溫文爾雅的氣息,他把一種平凡的、生活的美感展現于人們眼前,字就是字,是表情達意的一種藝術方式,不是東施效顰似的矯揉造作。由此,我對張建華先生的平實樸素充滿了好感和親切!
張老師熱愛學習,常常發電子郵件給我,用詞相當謙和,從他身上,我看到的是“炳燭之明”。古人云“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晉平公對人生終將老去發出了感慨。人生及老,學習還有什么意思?然而,同時代師曠已經明白炳燭而學的道理,“何不炳燭乎?”古人尚且提倡“炳燭而學”,現在的年輕人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看書呢!
讀中學的時候,學校會組織一些愛好文學的同學成立詩社或文學社之類的團隊,意在喚起學生的好學意識,培養興趣,陶冶情操,提升成績。這是青少年之學。然后,我們讀到大學,從大學校園出來,不是學習的結束,而是另一種學習的開始。記起我的中學語文老師郭衍水先生,他是我寫作的啟蒙老師。因為某一次的作文課上把我的作文拿出來作范文,并與另一位語文成績優秀的女同學的作文一起念誦,從而激發了我寫作的興趣,一直到現在,影響我的一生。最近,他獲悉我出了書,寫了散文集,感到由衷的高興,專門給我發來微信祝賀,還給我寄來一篇短文,請我修改。
這真是“不恥下問”的典范,讓人崇敬。一位中學的語文老師,現在退休在家,還反過來向他以前的學生請益,讓我感動之余,亦感受到老而好學的可貴。郭老師也一直在中華傳統文化的領地里辛勤耕耘,寫點文章和詩詞,傳承著中華傳統文化的血脈。以前,學校里組織詩社或文學社,學生們參與其中,除了興趣愛好和老師引導之外,多少有些功利因素,因為學生們需要提高成績,沖刺高考或中考。然而,張老師、郭老師們除了興趣愛好和傳播經典之外,無一絲一毫功利之心!他們都是“炳燭之明、人生不昧”的踐行者。
人的一切行為都會有對應的內在動力即動機,不管是吃飯穿衣還是游歷山水,都是出于滿足個人的物質欲望或精神欲望。但人生質量的區別,或人與動物的區別,是除了基本的衣食需要之外,還有一個較高層次的需要,比如“完善自我品德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俗話說,在沒有人監督的時候仍然自律的人,才是真正的自律。《大學》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這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也是中華文明之道的最高理想。格物致知、意誠心正的理念早已融入了“炳燭之明”者們的精神生活中,他們早已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學習和育人,是他們終身追求的事業。這是“完善品德”或者“自我實現”的需要,就是一種文化的需要。我們應該向引導我們前行的老師們致敬,他們的“炳燭精神”,不僅照亮了自己的“人生不昧”,也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