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山水 守望人文——品讀南川文學作品《金山流韻掬幾許》
發布時間:2024-08-22 09:30:44 來源:
新聞摘要:

 

  8月17日,在區文藝評論家協會2024年品讀會上,我區文藝界代表人士齊聚一堂,共同品讀作家余道勇新作《金山流韻掬幾許》。

  余道勇是湖北大冶人,已在南川工作生活了十六年,是一名實實在在的“新南川人”。他先后從事過學校教育、城市管理、宣傳文藝、黨史研究等多項工作,工作之余筆耕不輟,時有散文作品見諸報端,著有散文集《山與水的邂逅》。

  《金山流韻掬幾許》是余道勇的第二部散文集,全書收錄了《隆化賓化新南川》《西南形勝金佛山》《青楓翠柏尹子祠》《刀光劍影龍崖城》《渝黔邊界龍尾城》《邑之精華有大觀》《隔渡灘頭話古今》《梅花溪畔古花廳》《窺岸若月石梁橋》《金山尋蹤三疊瀑》《山水邂逅南川行》《尹珍故里寫道真》十二篇散文,分別對南川的山水、歷史、文化等進行了書寫。

  “這是一本寫給南川人和關心、關注、關愛南川的人看的書;也是一本寫給金佛山,寫給關心、關注、喜歡到金佛山地區旅游的人看的書。”余道勇說,最初自己想寫一本類似柳宗元《永州八記》的“南川八記”或“金佛山八記”之類的集子,但隨著寫作的深入卻發現“八記”遠遠不能夠全面表述金佛山地區的人文自然,要記的古跡、山川、河流、名勝。但要全面反映南川或金佛山的文史地理和自然風景,他也沒有這個能力和水平。于是,他便收集了近年來自己寫作或發表的文史和山水游記,于金山流韻間掬取幾許,匯集成冊,算作對自己一個階段的寫作小結,也是對關心、關注、關愛南川和金佛山的人們的一點奉獻。

  品讀會現場,我區文藝界代表,從《金山流韻掬幾許》散文集的結構、內容、感受、建議等方面品讀賞鑒,暢所欲言。

  市作協會員、區作家協會副主席李大倫認為:“這本書像電視劇,通過不同的設問拋出答案,在引人入勝的同時穿插了許多故事,讓文字變得生動、有溫度。”

  區文藝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重慶第三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員王云說:“其書不僅僅是在描寫風景,更是在挖掘風景背后的歷史與文化,這種史志研究與文學創作的交織,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深度和廣度,讓讀者在欣賞美景、享受文學之美的同時,還能了解到這些地方的深厚底蘊,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從而增強了故土自信。”

  區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余凜凜表示,文化自信源于對前世今生的探尋。知來處,方有根脈;知去路,方有希望。道勇先生的書梳理了南川從蠻荒之地到教化之所的發展歷程,以人、事、物之變道出歷史之變、發展之變,讓人對南川的發展更有信心。文化強區源于對文史風物的挖掘。金佛山是生物基因庫,也是古往今來文人騷客訴之不盡、嘆之不絕的文化寶庫,佛文化、熬硝文化、抗戰文化、三線文化……都藏在綿延起伏的蒼莽山中,作者以腳為路、以筆為景,向讀者展示了金佛山、龍崖城、石梁河等等風物歷史,為南川文化事業發展添下一筆。文明底蘊源于對山川河流的熱愛。作者作為一個“新南川人”,對南川山河的跋涉、對南川風物的書寫,讓人感佩,而他這份對土地的熱愛,也充分彰顯了他的文化素養和文明底蘊,值得尊敬。

  除了對作品的溢美,也有人現場對作品提出了思考和建議。例如“內容上還需縱深挖掘、豐富,如尹子祠、石梁橋驛道、東街等還可以深挖,如何把南川文化的根和魂挖掘出來發揚傳承,給我們文化人提出了嚴肅的課題,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值得認真思考。”以及“可以在下一部作品的打磨中探索純文學的描寫。”等。

  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文聯主席唐利春表示,文藝評論是文藝事業的重要組成,在引導創作、推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以文藝評論的力量弘揚中國精神、展示時代價值、傳承文藝力量,當好新時代南川文藝評論事業的“領航員”“先鋒員”“宣傳員”,推動我區文藝評論事業高質量發展。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