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燕與學生們交流。受訪者供圖
□ 記者 王婷婷
時間的齒輪重新撥回2021年12月18日,隆化六小五年級9班學生在萬眾矚目下,現場挑戰并刷新了“一分鐘內解最多的4×4數字華容道(25人一組)”“最快時間解4×4數字華容道”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這項榮譽的獲得,離不開這群孩子身后的老師——李燕。
她是隆化六小的一名數學老師,投身小學教育事業已有26年,并于今年榮獲重慶市“新時代好老師”稱號。
“當接到要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這項‘重任’時,我覺得是不可思議的,甚至是‘天方夜譚’。”時隔3年后的今天,李燕坦言當時的她有些許忐忑。在沒有結果之前,她甚至“不敢”把參與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這件事向家長和孩子明說。
兩個多月的集訓時間里,沒睡過一個安穩覺的她,唯一能做的,便是用“你們參加的是一場重要的比賽”來安撫學生情緒,并在不斷的強化訓練中縮短解數字華容道的時間。
找回他們眼里的“光”
所謂數字華容道,是一款益智游戲。玩家需要通過上下左右移動數字滑塊,將事先打亂的數字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
一個班級的小學生為什么會集體學習這項游戲,并取得不錯的成績?這離不開李燕在數學課堂上的創新教學。
2017年,她擔任一年級新生的數學老師。“上課的時候,總會發現有的孩子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李燕分享了最初在課堂上引入益智游戲的原因。她經過問詢學生家長,了解到有些孩子在低年齡段就開始長時間玩手機或看電視。“我們稱這類孩子為‘電子娃’。長期沉迷電子產品或許是他們在課堂上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
于是,一個創新獨具且大膽的想法便在此刻萌生:數學課堂融入數字華容道、數獨、魔方等益智游戲,寓教于樂,重燃學習熱情。
說干就干。李燕會利用課后延時服務時間教授學生益智游戲的玩法,并在班級群里分享教學視頻,至于如何持續提高水平,則需要學生課后的自主摸索。
“剛開始有些家長并不支持這種教學方式。”李燕說,他們的擔憂無可厚非,但多年的教學成果證明,她的新方法不僅有助于孩子成績的提升,也促使他們在課堂上表現更活躍,學習效率高、后勁足。
據介紹,李燕所在班級數學課前3分鐘,全班孩子會進行一次益智游戲大比拼。“每次聽到他們撥動數字模塊發出‘劈里啪啦’的聲響,看著孩子們專注做一件事情的樣子,我覺得很欣慰,也被他們那股勁兒感動著。”李燕如是說道。
“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是李燕不曾考慮過的、教學之外的事情,但它就是這樣順其自然地發生了,且成為創新教學典范。她說,帶領孩子們學習益智游戲,并不是為了讓他們能參加比賽、獲得多高的獎項。創新教學歷時7年,她仍堅守初心:鍛煉孩子們的專注力,訓練數學思維,踐行素質教育。
賦予他們前行的“力”
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的25名學生,只是李燕當時所帶班級的部分孩子,參加整個集訓過程的卻是全班學生,一個不落。
“訓練時,我就告訴過他們,每一個人都有參加挑戰的機會。”李燕說,當時的每一次訓練,她都會給孩子們計時,最終經過數據比對分析,才挑選出長期以來用時更短且發揮穩定的孩子。
而她將這種“不落下一個孩子”的公平、公正教育理念應用到了更多情境。有時學校會舉辦演講比賽等大型活動,各班班主任都需要推薦班上優秀的孩子參與比賽。
“一個年級600多人,而每個班能被選上的人屈指可數。”李燕說,為了讓全班孩子都有上臺展示自我的機會,凡是學校有大型活動,她便在班級里“復刻”一個小型活動,讓孩子們毛遂自薦,自由競爭登上更大舞臺的名額。
在“寓教于樂”和“公平育人”兩大抓手下,李燕所帶班級的團隊凝聚力強,學習氛圍濃厚,曾被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少工委聯合授予“全國優秀少先隊集體”稱號。
培養他們主動的“勁”
“我不希望孩子成為被迫做題的工具人。”李燕在布置數學家庭作業時,更是別出心裁。每周她會讓孩子們撰寫“數學日記”,即去發現身邊跟數學有關的話題,查閱相關資料,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在她看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樣既可以培養孩子的學習熱情,也能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從課堂上融入益智游戲,到要求學生制作“數學小報”,再到學習“元、角、分”時的現實情景模擬……李燕在設計教學時,似乎總能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最大限度調動孩子們的思維和動手能力。
目前,李燕所帶班級學生在課間休息時間有這樣一個慣例:孩子們選擇一類益智玩具,自選對手到老師面前互相挑戰,獲勝者可獲得一朵小紅花。李燕說,學生們很樂意參加這種挑戰,有時候他們甚至會迫不及待地追問:“老師,今天我們不挑戰了嗎?”
采訪當天,與李燕談話交流間她盡顯處事不驚的松弛感。她身上有一股勁兒,就像她在孩子們專注于撥動數字模塊時發現的那股勁兒一樣,珍貴且充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