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王婷婷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產業、市場結構的調整,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城鎮化進程加快,導致農村的一些村校等成為長期閑置資產。如何盤活這一“沉睡”資源,助力鄉村振興?大有鎮水源村作出嘗試。
去年伊始,隨著我區“大金佛山178環山趣駕”文旅品牌的持續推廣發力,位于金佛山東麓的大有鎮水源村以此為契機,將多處閑置房產“變裝”為民宿,憑借自身依山傍水的自然環境優勢,持續激活鄉村度假游,帶動村民“家門口”增收。
據統計,大有鎮現有閑置資產共21處,面積約11165平方米。“水源村已將8處閑置集體資產中的5處盤活,近一年來,民宿發展收入上百萬元。”大有鎮鎮長陳昌洪介紹。
閑置資產變“民宿”
“趁熱!快來吃咱自家種的玉米,又甜又糯。”7月24日,在水源村“榮芳草堂”民宿,老板陳霞端出一大筲箕剛煮好的新鮮糯玉米,熱情地招呼游客嘗鮮。
“榮芳草堂”的前身便是一處閑置多年的房屋。陳霞本是水源村村民,于去年和自家兄弟姐妹一起經營了該民宿。此前,她在大有集鎮上自己掌勺開過米粉店、羊肉館。“隨著‘178’環線旅游的持續火熱,自駕到我們村里來玩的人逐漸多起來。”于是,回老家開辦民宿的念頭在陳霞心里生根、萌芽。隨后,她憑著“勤勞致富”的雙手將其付諸實踐。
油茶、黃精鵝、菜板肉、豬兒菜……陳霞告訴記者,民宿所選食材均是村民自種的蔬菜或自養的家禽,“就是要讓客人來吃到我們農村特有的東西,感受和城市不一樣的家鄉味道”。
位于水源村水翠河畔的“東麓雅筑”民宿,前身是原發電站遺留的職工生活用房,由返鄉創業的江勇和其兄弟在去年7月改造而成。“逐漸多起來的游客讓村里一下子恢復了生氣。”也是同樣的原因,江勇選擇了回鄉創業。該民宿集餐飲住宿、垂釣采摘、溯溪徒步、露營燒烤等功能于一體,特別是門前的清涼小溪更是吸引了城區不少游客前來避暑耍水。
除了村民自發返鄉創業,大有鎮水源村還以出租、合資等方式,引入社會資本盤活閑置資產,為村里旅游發展注入新元素、激發新活力。“橋邊小院”和“云千杉”就是外來人員將閑置資產改造成的民宿。民宿位于高山綠林間,盛夏的夜晚清風徐徐,游客可邀三五好友在此燒烤、露營、看露天電影、賞天邊彩霞,親近自然、慢享生活。
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
鄉村民宿建成后提供的服務類工作崗位,拓寬了村民增收渠道,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吃上“旅游飯”。在“榮芳草堂”幫工的水源村村民王艷敏就是受益者之一。
“民宿發展起來,對我們也有好處。”王艷敏告訴記者,原本在家帶娃的她有了就近掙錢的機會,自家的農副產品也不愁銷路了,因為游客或民宿老板會預訂她家的蔬菜或土雞土鴨,“再也不用背到集鎮上去賣,方便了很多”。
常年在外務工的村民韋純容隨著年歲增大,于去年回到老家,在“云千杉”民宿當起了服務員,打掃清潔、接待游客是她的日常工作。除此之外,她還和姐妹韋純英在自家宅基地附近合力打造了一處“沙灘車”體驗營,實現了鄉村旅游產業鏈的多渠道增收。
在韋純英老家的空地上,記者看到了停放整齊的沙灘車,旁邊正在建造一幢小樓房。“這塊地原本是我家的老房子,現在打算把它改造成民宿。”韋純英說,爭取在今年之內正式營業,最大亮點便是“親近自然、放飛自我”。
與此同時,“東麓雅筑”民宿在游客接待高峰期,可吸納周邊十幾位村民就業。
為鄉村振興持續發力
“為了打開知名度,我們會舉辦年豬文化節和夏令營活動,單日接待人數最多達到了48桌。”采訪當天,陳霞親自掌勺,在廚房忙前忙后,烹制著一道道農家美食。對于未來,她希望鄉村民宿能夠讓游客“慢”下來,多住上幾日,體驗周邊風土人情。
江勇說,他對水源村的旅游發展前景充滿希望,自身也充滿干勁,“接下來我們會繼續完善露營基地,為游客提供更舒適的體驗環境。”采訪當天,他正在為客人點的特色菜“鐵罐老母雞湯”準備新鮮食材,忙得“腳不沾地”。
為了持續激發鄉村旅游熱,大有鎮舉辦“舌尖上的大有·指拇山下的味道”美食文化節暨鄉村廚藝大比拼活動,以“美食之意”揚“旅游之名”,助力提升“大金佛山178環山趣駕”大有站鄉村旅游知名度。大有鎮鎮長陳昌洪表示,該鎮通過發展鄉村民宿、農事體驗、民俗展示等項目,推動農文旅體融合發展,轉變百姓思維,增強自身發展動力,讓鄉村持續“活”起來。
記者手記
用勤勞雙手繪就鄉村振興畫卷
水源村村民能夠抓住“大金佛山178環山趣駕”文旅品牌發展機遇,以民宿、露營等方式留住遠方來客,在自主增收的同時,也為鄰里提供了就業崗位。原本沉寂的鄉村重新恢復生氣,一幅嶄新的鄉村振興畫卷在此刻徐徐展開。
采訪過程中,這些民宿老板忙前忙后,認真打理著小小的一方天地。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精明強干,也能發現勤勞勇敢。他們用行動在默默述說“鄉村供我以優勢,我還鄉村以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