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少華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鄉村集市猶如一道璀璨的風景線,又像是一場隆重的盛會。那時候,每隔數日,人口較多的鄉鎮就會有一個集,鄉鄰們忙里偷閑,不約而同去趕集。
集市上的攤位,或一張塑料布往地上一攤,或支起簡易的木架子,撐起遮陽布,有的甚至就把出售的東西直接放在地上,擠擠挨挨,間隔有序沿著街道兩側一字擺開。人們摩肩接踵,叫賣聲、說笑聲、討價還價聲,夾雜著過往的汽車鳴笛聲,自行車、三輪車的叮當聲,此起彼伏,歡樂的氛圍充斥在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
集市是農副產品的集散地。不少蔬菜、水果是農民自己種的,都是頭一天晚上或者當天早上去地里采摘來的,非常新鮮。一些本地的特色農副產品,見著讓人心熱。聞名遐邇的白石蘿卜裝了一車到集市上,車還沒停穩,顧客們就蜂擁而至,七手八腳挑選起來。賣主用他的大嗓門喊著:“又粗又壯的白石蘿卜,清脆爽口,一口咬下,回味無窮!”他的聲音洪亮而富有感染力,吸引不少顧客駐足挑選。
集市上的商品也有服裝針織、五金百貨的工業產品。鄉親們每次趕集之前,就謀劃好了要購買的物品,或準備好了要出售的東西。趕集那天,三三兩兩手拎、肩挑、背背著一些自產的土雞蛋、苞谷粑粑、幾捆掃帚等物什,趕早到集市上賣了才有錢扯幾尺布和買油鹽醬醋、針頭線腦。集市的場面雖然有些雜亂,內心卻能給人難得的踏實感。
補牙的、治跌打損傷的、剃頭的也算得上集市一景。治跌打損傷的吆喝聲低沉而富有磁性,好像沒有他治不了的跌打損傷,他邊向止步一看究竟的眾人吹噓,邊調制著手里烤得熱乎乎的黑膏藥。只有剃頭匠靜靜地忙碌著,他話不多,專注于手中的技藝——為客人精心剃須刮面,發出的有節奏的“嘶嘶”聲,猶如美妙的樂章。
去集市轉轉,有時候買回的東西并不多,可要的就是那份心情。在集市上聽來自四面八方的來客講各地的見聞,也能增長見識。遇到熟人,打聲招呼,嘮嘮家常,要是遇到許久不見的朋友,那就更喜悅了,找一個賣酒的攤位,站在那里,你一杯我一杯先斟滿酒,無任何下酒菜地邊聊邊喝,知心話聊個沒完。
最熱鬧、最紅火的集市還是在臘月。臘月的集市是商品的海洋,采買年貨的鄉親們一大早就到了集市。肉食區是最熱鬧的,褪毛的豬頭、豬蹄,打著紫色檢疫戳記的豬肉,剝得尾巴上只留下一撮毛的羊肉,還有處理得干凈整潔的白條雞鴨,擺放在案板上,油光發亮,散發出誘人的香氣。顧客們穿梭在攤位之間,挑選著自己心儀的食材,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春節即將來臨的喜悅和期待。
給孩子買件新衣裳,給家里買上幾副對聯、“福”字是臘月趕集必須要完成的事情。只見父母左一件右一件為孩子比試新衣裳,紅彤彤的攤位前,不顧寒冷的老先生為鄉親們現寫對聯、福字。臘月鄉村的集市就像是一幅流動的年畫,充滿了濃濃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