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道勇
一
九臺山名不見經(jīng)傳,卻是南川區(qū)乾豐鎮(zhèn)及其所在的金佛山支脈北部片區(qū)最高的山峰,風景秀美,鎮(zhèn)政府就在九臺山中。據(jù)當?shù)厝苏f,天氣晴朗通透的時候,在九臺山頂可以望得見朝天門。
多次去乾豐鎮(zhèn)采風,覺得“乾豐”這個名字充滿了易經(jīng)八卦的味道,因為“乾”和“豐”均為卦名。在南川的鄉(xiāng)鎮(zhèn)中,與八卦或易經(jīng)相關的鄉(xiāng)鎮(zhèn)名稱大約還有大有鎮(zhèn),據(jù)說是因為那兒有一塊八卦石,六條條石排列成六爻,上離下乾為大有卦,故取名大有。而乾豐,則直接以“乾”和“豐”兩個卦名組合起來作為地名。這是為什么呢?
乾豐在重慶南川的西北方向,北與涪陵區(qū)接壤。涪陵有一個點易洞,據(jù)說是宋代易學大師譙定研究易經(jīng)之所。而譙定的師父則是古南平人(即今天南川、綦江一帶)郭曩氏,郭曩氏的始祖在漢代時即為易學大師,郭曩氏“世傳易學”,是漢代易學大師嚴君平的老師。這里我們不去考究人物的出處,只是說明,古時涪陵和南川一帶研究易學是有風氣和傳承的,所以以卦名為地名,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乾豐”真的是以卦為名么,或者為什么它要以乾和豐為名呢?
據(jù)《重慶市標準地名錄》中記載,乾豐鎮(zhèn)“取八卦定為乾、民眾豐足豐滿之意,寓意此地天地和諧、歲歲豐收,故名。”把乾豐之乾解釋為卦名,而豐則為豐足豐滿之意,故名“乾豐”。而《乾豐鄉(xiāng)志》記載稱乾豐名稱的由來是“相傳按羅盤方位屬于乾坤向,加之場位于九臺山頂,風景優(yōu)美,有豐滿之意,故名乾豐。”這兩個說法也是大家普遍接受的說法。但羅盤方位既然屬于乾坤向,為什么不叫作“乾坤”或“坤豐”而名之為“乾豐”呢?
據(jù)民國版《南川縣志》記載,乾豐場曾多次遷徙,最初是在高洞子,名為石龍,即現(xiàn)在黃荊坪附近,明萬歷年間建場。清代雍正四年遷到石廟,更名為石梁,乾隆年間遷移到現(xiàn)鎮(zhèn)政府所在地,曾名接龍、干壩子等。光緒二年,“鄉(xiāng)人請于縣令黃公鶴樵,更名曰乾豐”。也就是說,“乾豐”這個名稱最早出現(xiàn)于光緒二年,即1876年,而且是由當時的知縣親自命名的,至今已沿用148年了。
黃鶴樵何許人也?他就是倡修尹子祠的南川知縣黃際飛。此人“政體寬弛,平易近人”,最喜公益事業(yè),為上司和士民所感頌,是清代南川知縣中有為、有位且廉潔奉公的一位好縣官。在南川任知縣后,黃鶴樵升任涪陵知州,后死于任上,死時“宦囊無余資,其仁廉有足稱者”。這樣一位被人稱頌的縣令,為何給乾豐取一個充滿易經(jīng)味道且很吉利的名字呢?當然,這與黃知縣的學識淵博是分不開的,也是與其對南川地情和民情的充分了解體察分不開的。黃際飛是廣東文昌人,曾就讀于國子監(jiān),同治八年(1869年)到南川任知縣,光緒九年(1883年)離開南川升任涪州知州。
乾豐場多次遷移,多次更名,但“仍多不吉”,以至于“迭毀迭興”,再加上此地位于南川、涪陵、巴縣邊界,“地處偏僻,繚以荒山,匪徒恣肆,劫殺尋仇,遘禍尤烈”,所以乾豐場在歷史上充滿了坎坷和多災多難,鄉(xiāng)人均以為此地為不吉之地。而逢兇化吉者,當?shù)厝罕娬J為名稱顯得尤為重要。取一個有深刻寓意并吉利的名字,是鄉(xiāng)人之所急難愁盼。于是鄉(xiāng)人甚至請來了當時最高行政長官來取名。也許也只有黃際飛愿與民同樂,勤民所請,肯與人民群眾打交道,在那個時代,鄉(xiāng)民們才敢于向縣令提出這樣的請求吧。
黃知縣為該地取名,肯定也是費盡了腦筋和心思。金佛山為南川福山,護佑著南川風調(diào)雨順,但乾豐卻遠在金佛山之北一百余里地,似乎與金佛山搭不上邊。人們通常以為,金佛山位于南川南部,卻不知道金佛山余脈一直貫穿到了太平、乾豐、峰巖一帶。《南川縣志·金佛左部》記載:“左部山脈最長,由南而西而西北,約二百余里,歷全縣之半……一(支)北行至石牛溪而西北趨乾豐場,入涪陵東北……為邑內(nèi)金佛山脈一大結束。”志書認為,這一支余脈起于東南、終于西北。在易經(jīng)八卦中,東南為巽,西北為乾,所謂起巽止乾,現(xiàn)在的乾豐一帶正是金佛山方位的乾位。《乾豐鄉(xiāng)志》所稱“屬于乾坤向”是不準確的,乾向是西北,坤向是西南,乾坤向就不明就里了。知縣對地理知識是相當?shù)拿舾校说靥锿霖S饒,卻屢遭兵匪,以至于不吉,鄉(xiāng)場屢建屢毀,民生盼望五谷豐登、物阜民足,于是取六十四卦之“豐”卦寓之豐收、富足和時來運轉,人民生活必將向好的方向轉化之意,再加上“乾”這個方位,定名“乾豐”,其用意是很深遠的。
在大西南腹地,一縣之長能夠為一個鄉(xiāng)場取這么一個有著豐富內(nèi)涵的名字,一定會得到鄉(xiāng)親們的贊許和認可。另一方面,這種命名也可能會引起人們對易學更大的興趣和更大的關注,以致于民間亦有人見樣學樣,在屋宇命名時引用易經(jīng)。這在隨后十多年的一處民間建筑“始具廬”中得到了體現(xiàn)。
二
初夏季節(jié),金佛山地區(qū)仍然涼爽怡然。乾豐既然是金佛山余脈之尾,亦能充分感受到金佛山氣候的快意。這里海拔在800到1000米之間,陽光雖然熾烈,但涼風習習,讓人感受不到夏天的來臨。鄉(xiāng)村公路雖然很窄,但都進行了硬化或油化,不再是以前的機耕路。村莊掩映在濃郁的植被之中,綠樹成蔭,水田里的禾苗長勢正盛,綠油油的一片,顯示著這一地區(qū)土地肥沃,生態(tài)優(yōu)美。
正在消逝的德星垣,位于新元村一角,已經(jīng)被拆舊建新的一幢幢民房所取代,殘存的斷墻上,“劉記”“德星記”青火磚還在訴說著百年的記憶。這里曾經(jīng)被譽為南川最大的地主莊園,但遺憾的是,由于年久失修,莊園已經(jīng)面目全非,只留下一些墻體、閣樓、臺階、窗欞。不管世事如何變幻,留在人們心中的記憶仍然是不可磨滅的。
德星垣位于乾豐場西南七公里處的河畔巖上,居高臨下,地勢險要。德星垣占地約十畝,建筑面積2800余平方米,建于光緒二年(1876年)到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是當?shù)卮蠛兰潉⑷鹜?劉德星)所建造。在南川、涪陵一帶,由于地主私人財產(chǎn)的不斷增長和財富積累,他們興建莊園的風氣也時興起來,這些莊園取名為寨、堡、樓、院的很多,而唯獨德星垣,取名為垣。“垣”者,墻高城固之意。這個劉德星是清末云南板橋驛驛丞,在“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混亂年代,一個把關阻隘的驛丞,可想而知,真是肥缺啊。劉德星辭官回鄉(xiāng)后,為了守住巨額資產(chǎn),他花費巨資興建德星垣,成為當?shù)刈畲蟮牡刂鲃萘Υ恚灾掠诜綀A二十里都是劉家田產(chǎn)。
據(jù)當?shù)厝酥v,德星垣前臨王家溝,數(shù)百步臺階后是一道朝門,進入朝門后,是下廳、中堂、大堂三重屋宇,每重屋宇有三大一小四口天井,每個天井四周有9間房舍,成為相對獨立的四合院,院與院之間以有陽刻“德星垣”“劉記”字樣的青磚封火墻相隔,整個莊園有48條屋脊、108間房屋,門窗戶牖及拱柱上都雕刻有人物或花鳥蟲魚,做工精細。莊園后面有碉樓,四角有烽火樓,易守難攻。
離德星垣約兩三公里,有一處廬舍,現(xiàn)只剩下一道門樓,門樓上深深地印刻著三個草書大字,兩邊是一對楷書對聯(lián)。對聯(lián)是“北闕彤云近,南山紫氣臨”,而三個草書大字,多年來一直竟然沒有確認。社會傳聞有人稱其應為“歸里廬”三個字,意為在外為官或從商,榮歸故里之意。為此,南川文化遺產(chǎn)研究會的同行請教了書家,通過查閱書法字典,應為“始具廬”的草寫體。但“始具”是什么意思,大家一直不太理解,所以雖然從書法上應該為“始具”,但是實際上大家也不太以為然,因為實在是不太理解“始具”之意。
元解蒙撰《易精蘊大義》載:“物始具而未伸天性昏昧而未發(fā)也”。《郭氏傳家易說·屯卦》亦云:“屯為人道之始具四德而繼乾坤也。”屯卦為繼乾卦、坤卦之后第三卦,即為創(chuàng)業(yè)之初、蒸蒸日上、家道興旺之意,這里也說是“人道之始具四德”,易學四德是元、亨、利、貞,意思是物象剛開始具有特性而未成形。因而,我以為,“始具廬”之意應該取自于屯卦。經(jīng)訪談,得知該宅建于清末年間,也就是離黃際飛縣令將此地取名為“乾豐”不遠的年代,也許這一家人得到易學高人指點,將其所建之廬命之為“始具廬”亦未可知。
這些推理,從當?shù)匾晃焕险叩目谥械玫揭恍┯∽C。原來,“始具廬”有著一段勤儉持家、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致富故事。據(jù)傳,該廬的建造者名為胡遠清,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平民百姓,但他有一位能干、勤懇的媳婦,非常善于持家。俗話說“成家如針挑土”,這位媳婦真是勤扒苦做且節(jié)儉善蓄,她不僅育有八個兒子,還積累了一些財富,于是在此建起了這座小院子,坐西朝東,請人看了風水,取屯卦“物始具而未伸”之意,意思是家道從此走上興旺發(fā)達的道路,但仍然任重而道遠,現(xiàn)在只是剛剛開始,后面還要繼續(xù)努力,以此告誡子孫,不要忘記勤勞創(chuàng)業(yè)。胡遠清一家,實在沒有一位是在外面為官或從商后榮歸故里的祖先,“歸里廬”只是一種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妄猜罷了。
這就是文化。其實我們?nèi)祟愒谖镔|(zhì)財富上每前進一步,都有著精神和文化層面的追求。一個農(nóng)婦,也許沒有多少文化知識,但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敬畏,使她在解決溫飽后,不忘記給自己的宅院取這么一個有內(nèi)涵和意蘊的名字,以致于一百多年后的人們,不得不把它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來研究。它與數(shù)里之外的德星垣不同,它既不是寨,也不是垣,也不是堡,而是一處勤勞致富的農(nóng)家小院縮影。只可惜,這處始具廬也因歷經(jīng)百年風霜雨雪而風蝕,最終只剩下這一個門樓,門樓里面的建筑早已被其后人拆毀重建成現(xiàn)代農(nóng)村風格的房屋了。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