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人大代表朱永琴:把“扯皮事”變“暖心事”
發布時間:2024-06-17 09:33:30 來源:
新聞摘要:

  

  □ 隆運嬌

  “朱書記,早上好啊。我最近覺得身體好些了,你說得對,還是要多出來走走。”

  “是的,平時要多注意鍛煉身體哈。”

  近日,和往常一樣,區人大代表、水江鎮大燕社區黨總支書記朱永琴一上班,就不斷有居民和她打招呼,熱絡地聊幾句近況。朱永琴說,她與居民就像朋友一樣,大家有大事小事都愿意和她分享。

  心系居民急難愁盼的“大小事”,力求把每一件小事做好辦成,朱永琴用腳踏實地書寫了基層治理新篇章。

  延伸履職觸角解民憂

  人大代表來自人民、代表人民。

  為更好地服務群眾,朱永琴習慣在工作之余到轄區內的居民家中和商鋪走走看看,與大家拉拉家常,主動尋找社區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要把人大代表履職觸角延伸到‘最后一公里’,收集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把群眾的意愿和心聲客觀、理性地表達出來。”朱永琴說。

  居民張敏蘭是曾經的老“上訪戶”,“油鹽不進”的她讓社區干部犯了難。“確實頭疼。”回憶起以前與張敏蘭的相處,朱永琴笑著擺了擺頭。

  “為什么張敏蘭對啥都不滿?是不是我們工作哪里還沒做好做細?”帶著這樣的思考,朱永琴“厚著臉皮”,幾乎每天都去張敏蘭家中,做她的“出氣筒”“親友團”,并在端午、中秋等節假日開展慰問,農忙時提供必要的幫助,拉近了兩人的距離。

  慢慢地,張敏蘭壓抑已久的心門被打開了,思想有了很大的轉變,臉上的笑容也多了起來。“不管天晴落雨,朱書記他們都常來照顧我、幫助我,我很感動,真的非常感謝。”張敏蘭說。

  從細微事做起,用真心換真情。“有事就找我,我電話24小時開機。”這是朱永琴常說的一句話,簡簡單單卻暖人心窩。

  發揮頭雁效應化難題

  大燕社區是工業園區水江組團的主戰場,征地拆遷體量大、涉及農戶多,“扯皮事”也多。

  “只要有熱情、肯擔當,真心為民辦事,總會得到理解和支持。”帶著這樣的想法,朱永琴在工作中不斷摸索、創新。

  2022年,朱永琴結合工作職責,帶領社區干部打造“春燕筑巢”黨建項目,讓黨總支帶領85名黨員,定期走訪、積極溝通,深入了解群眾訴求,化解拆遷難題。

  例如,當時有58戶原本不在拆遷范圍內的居民,“出乎意料”地也嚷著搬遷。

  為何這58戶居民有這樣“異常”的訴求?朱永琴心里留下了疑問。她帶隊前往每一戶家中走訪,才了解到幾乎每家都存在房屋年久失修、影響居住的情況。

  于是,朱永琴仔細收集情況,積極向上匯報,2個月后,終于為這58戶居民爭取到了環保搬遷的指標。

  這件事給朱永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才能真正把問題解決在群眾心坎上。

  目前,大燕社區3、4、5組已完成搬遷,居民得到妥善安置。

  朱永琴還組織“青燕服務隊”志愿者聯合社區網格員定期開展“四明五必訪”,重點關注五類人員,確保基層治理各項任務有人管、及時管、有效管,年均化解居民訴求270余件。

  大燕社區從昔日“扯皮社區”變成了今日和諧社區。

  立足群眾關切辦實事

  人大代表就像一座橋梁,一頭連著黨委政府的殷切囑托,一頭連著人民群眾的深切厚望。

  作為代表活動站站長,朱永琴開展集中調研3次,組織代表活動8次,聯系選民120余人次,接待選民100余人次;作為區人大代表,提出了《關于水江集鎮、工業園區及水江高速出口周邊修建公共廁所的建議》《關于在寧江小學十字路口設置紅綠燈和規范整治水江鎮園區大道路邊停車的建議》等建議10余件,均得到相關部門積極回應,部分建議得到有效解決。

  園區大道至燕山坪這條路近1公里,是當地居民趕場和學生上學的必經路。以前,道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一片泥濘,不僅影響來往的車輛和行人,更影響孩子上學。硬化這條路成為當地居民關心的“關鍵小事”。去年,朱永琴提出修建該條道路的建議,得到鎮政府的高度重視,投入資金12萬元對道路進行了硬化。

  “現在路面硬化好了,不僅方便了出行,我們農產品的種植買賣也便利多了。”走在水泥路面上,居民紛紛點贊。

  從群眾需求出發,是朱永琴履職的準則。“作為一名基層一線的人大代表,我直面著老百姓熱烈、期盼和信任的眼神,這無時無刻不在鞭策、提醒我,要努力把群眾的一件件小事做好,一樁樁實事辦成。”朱永琴說。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