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年貴
兒時山村夏夜,村民陸續走出家門,來到村口那棵大柳樹下,一邊打著蒲扇納涼,一邊閑聊著天。以此打發這酷熱和無聊的時光。
我們小孩子呢,一邊依偎在大人膝邊,一邊在黑夜里用好奇的眼光打量著周圍的這個世界。兒時農村人們還是很節約,晚上人在屋外,屋里指定關了燈,故而那時夜晚的村莊更多時候是一片漆黑。在那樣的夜晚,我們小孩子感興趣的,不是大人聊天內容,而是夜里的光!
當老人嘴里煙斗亮起火光的那一刻,或者擦亮火柴點煙的那一刻,我們不由自主地將目光投過去,盡管那么一瞬間的火光,照亮的只是一張飽經風霜的臉或是一雙滿是皺紋的手,但就像電影的一個特寫鏡頭,在黑夜里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當然,令我們激動又興奮的,就是在夜里追光。
有好事者逗我們小孩子,當大家聊興正酣時,冷不防地打開了手電筒,一束亮光在黑暗中掃過樹木、墻壁、籬笆、山崗,在上面留下碗口大的光圈。我們興奮地叫著向那光圈跑去,可是還沒等跑到那里,那光圈忽然動起來了!光圈一會兒在臉上,一會兒在身上,又一會兒到了腳下,等用腳去踩時,它又跑了!光圈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我們團團圍著追,手忙腳亂,滿臉大汗,大人們在一旁看著,哈哈大笑。
不過,那樣的時候不多。畢竟兒時物質匱乏年代,手電筒還是稀罕物,大人們很是節約電池,沒事不肯輕易開啟手電。
夜里的流螢帶著長串的火光飄過頭頂,在空中繞飛了幾圈,然后停在樹梢上、瓜棚上、菜園菜葉上、溪畔石頭上和草叢中,猶如粒粒明珠綴在上面,盡管發出的光并不是那么強烈,然而,在漆黑的夜里縱使一絲微弱的光芒,也能讓人看到光明!于是,我們興奮地一路蹦著跳著追光而去。聽母親說,螢火蟲是害蟲,夜里會啃食南瓜葉子,這成了要捉它們的理由。我們把它們裝在玻璃瓶中,當瓶中聚集了很多時,瓶子就成了一個大大的“熒光棒”。想起了古人夜里用螢火蟲光讀書的故事,也很想效仿人家。可是夜里回家就睡覺了,并沒體驗過。
當流星帶著耀眼的弧線劃破夜空,總會引得我們一路狂奔和追逐。天真的我們以為,流星是天上掉下的發光的寶石呢。要是撿回來放在家中,夜里不用開燈啦,能為母親省下不少電費呢!可是流星那個快呀,剛出現在頭頂,轉眼間便墜向遠處聳立的山頭,然后消失在視野中,年幼的我以為流星掉在了山頂,立誓要夜里撿回來。直至跑出了好遠,筋疲力盡時被大人叫回來。大人告訴我,流星墜落在大山外面很遠很遠的地方,你是撿不了。我心有不甘地問道,大山外面是個什么樣的世界?大人只能約略地說道,那是城市,夜里燈火通明,猶如白晝。一席話,引發我無限向往。
多年以后,我考上了大學,讀了研究生,見慣了城市的霓虹燈,領略了繁華都市夜里的絢麗燈光。然而,我愈發向往兒時那個山村夏夜。
當年夜里追光的那個少年,盡管人已經走出了大山,可是,心還是留在了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