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書房
發布時間:2024-05-07 09:17:03 來源:
新聞摘要:

  

  □ 信鴿

  我家住房空間本身就不大,幾年前是有一間單獨書房的,可自打女兒出生后就成了她的臥室。沒辦法,母親考慮到我和父親甚愛讀書,便特意把陽臺的右墻壁制成格子間,將我和父親珍藏的書籍都騰挪進去。無疑,陽臺自然成了我們一家讀書人的簡易書房。

  不管大小,有書房就好。有書房就擁有一個獨立的、安靜的讀書空間。相較于流行的電子書,坐在家里的書房,手捧紙質書不僅可以邊讀邊勾畫,還可以邊讀邊備注,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如果想增加一點儀式感、成就感,還可以精心挑選一個精美的筆記本,將遇上的金句、妙句摘抄下來,尤其是引經據典、常用古詩詞等,時常翻閱、背誦,長此以往可以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對伏案工作者幫助甚大。

  于是乎,每到下班和周末時光,我和父親都會不約而同地移步書房,泡上一杯養生的菊花茶,在格子間里翻閱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沉浸在書的海洋里。讀書的過程,時刻都被一種幸福和興奮包裹著,就像干了一天體力活后舒適地躺在沙發上,享受極了。

  俄羅斯劇作家騫·斯邁爾斯說:“好書常如最精美的寶器,珍藏著人一生思想的精華。”讀書應有所選擇,要讀精華的書,讀有意義的書。父親喜歡閱讀的是歷史類書籍,諸如《三國演義》《紅樓夢》《資治通鑒》《孫子兵法》等。他經常對我說:“多看歷史類書籍可以增長智慧、開闊眼界,活出更高層次的人生。”回想上學時,我的作文之所以會被語文老師當作寫作樣板,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在父親的長期熏陶下,我閱讀了大量歷史類書籍,為寫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如此我寫作時才能夠信手拈來,別具一格。

  父親說的話是有理的。大學畢業后,由于工作的關系,我喜歡的書籍大多是業務類書籍。

  可能有人會納悶,休息時間看業務類書籍會不會是一種心理負擔?恰好相反,我認為這并不是負擔,而是修煉“內功”的一種方式,只有多學習,多閱讀,才能克服本領恐慌。倘若不利用時間加以學習,就會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跟不上工作的節奏,最終走向“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被動局面。

  讀書的樂趣在于能夠提升格局、心明眼亮。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最熱的詞要數“新質生產力”。為了剖析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我們不能淺嘗輒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應該刨根問底,弄明白邏輯關系。為了彌補理論上的不足,我再次重溫了《之江新語》,我對其中《要有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中提到的:“站在戰略的高度,善于從政治上認識和判斷形勢,觀察和處理問題,善于透過紛繁復雜的表面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的內在規律。”一句話印象特別深刻。通過閱讀、感悟、反思,讓我明白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樹立全局觀念,因地制宜、把握規律,掌握其中蘊含的哲學道理,在工作中厘清“有所為”與“有所不為”的辯證關系,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當然,工作中難免會遇到困難,難免會感到情緒失落、焦躁不安,適當的心理調節也是很有必要的。為此,我家的書房里除了有與工作相關的書籍,還有美文、美食等休閑類書籍。古人言:“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不吃飯則饑,不讀書則愚。”閱讀它們,就像遇上了一位心理輔導老師,尋覓到了治療“痛苦”的藥方,它可以幫助我調節焦躁的心情,讓浮躁的情緒變得穩定。比如碰上好的美文,就是一碗心靈雞湯,令人茅塞頓開,神清氣爽;閱讀美食書籍,也可以讓我忘卻煩惱,享受生活,關注健康。

  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在自家書房里面讀書,是令人最愜意的讀書方式,捧卷而讀,倦極則眠。所以無論如何,即使房間再小,也要為自己留一個書房,哪怕工作再忙,也要擠時間看書,切莫偷懶。

  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愿我們都做一個讀書人,多讀書、讀好書,好好讀書,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讓書香走進每一個百姓之家。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