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陌上艾草綠
發布時間:2024-04-02 09:50:32 來源:
新聞摘要:

  

  □ 管淑平

  今年的春天來得勤,農歷二月中旬,原野、山坡就已經是一片淺綠伴著星星點點的花開了。玉蘭、櫻花、桃、李、杏等花木,接二連三展露姿容,紛紛登上春天的舞臺。

  而那些早來的艾草也悄然吐芽,冒尖兒,泛著一點點新綠,柔嫩,水靈。薅幾縷,手上也沾了淡淡的草木清香。原本還比較困倦的身心,嗅到艾草的味道后瞬間清醒。是的,在農村,這種低調的野草,經常被當作驅趕蚊蟲或者提神的草藥。不過,它并不是如黃柏、黃連那樣敗味,苦得不行,而是微苦、略香、淡雅,像個不羈的山水居士。

  我喜歡艾草散發出的這種淡香味道,大抵跟我童年吃過的艾草炒餅有關,口感軟糯,氣味香甜,滋味爽滑,對于農村的孩童來說,無疑是舌尖的一大美味。

  童年住鄉下,村里人家的生活條件也比較清苦。那時,我們也只有到了過年才能嗅到肉的氣息,于是,拮據的生活讓我們對于飯菜也沒有過多的奢望,只求肚中有物可填,能吃一頓是一頓,吃好吃壞也無暇顧及。

  艱苦的環境中其實并不缺少快樂。清明,雨后,我們常常帶著小籃子前往山林撿拾菌菇,去竹林掰破土不久的鮮筍,或者帶著網兜趕至一條小河灘,撒餌,甩網,靜候著河里的小魚落網。那種等候中的期待,漫長又悠遠。

  當時,家里幾乎沒有零食,但長輩們總能想辦法用野菜來制作一些可口的吃食。比如,春日里,挖薺菜、采椿芽、掰刺籠苞……無一不是既能解飽又能吃出滋味的選擇。這是真正地享受于自然又受惠于自然。

  那時,奶奶很喜歡用艾草、茼蒿、苦蒿、飛蓬一類的野草,來做一些簡單的小吃,而她最擅長的就是做艾草餅子。

  春季一到,奶奶就會帶著我們去田間地頭采集鮮嫩柔軟的艾草。成株的不要,只擇取靠尖兒的最嫩的一撮兒,味鮮,微苦,開胃。似乎農村人對苦味都情有獨鐘,可能是吃苦的日子太多了,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在小小的幾畝土地上忙活著,靠天吃飯,靠地吃飯。

  見到圓潤、柔嫩的艾草,我們便趕上前,順手捋下,迅速裝籃。沒過多久,我們的籃子里就已經滿滿當當了。回家后,奶奶將這些艾草洗凈入鍋再摻水用大火將其煮熟,煮的過程中奶奶還會放一些食用堿去掉艾草的苦性。煮好后放入涼水浸潤,再撈上焯水,等苦水過濾掉,還得再用手一擠,直到水汽全無,然后剁碎,大火起鍋,蔥姜蒜爆香,下艾草,入鍋翻炒,不一會兒香氣就飄滿了整個屋子。聞著那香,我仿佛就從苦日子中聞到了一種難得的幸福感。

  接下來,奶奶又從口袋里舀了半碗糯米粉倒入盆中,添水,加糖,用筷子充分攪拌成糊狀;之后,將那些剁碎的艾草,零散地撒在面糊上,再用一些花生瓣兒、松子仁、芝麻做點綴,小心地用鍋勺鏟起一點兒,迅速地放入滾燙的油鍋中一炸,瞬間噴香酥脆??粗切⌒〉陌蒿炞?,我們的心里也美滋滋的。

  童年的我,并不喜歡苦味的食物。奶奶就慈祥地對我說:“娃,多吃點苦好啊,既能敗火,又能磨煉耐性?!蔽覅s皺著眉頭,小聲嘀咕著:“這苦味兒也太不近人情了!”見我挑食,她就每次多添加一些紅薯與土豆來中和苦味,于是,我漸漸地喜歡上了這種苦中帶著點清香的艾草。

  那時,我在村校讀書,每天天色蒙蒙亮,我們就得出發,翻山越嶺前去學校。每天下午四點來鐘,學校才放學,我們拖著疲憊的身子趕回來。奶奶最心疼我,見我無精打采,于是又給我做炒餅吃。聞到熟悉的味道,我也放下靦腆模樣,只管大快朵頤,學校里遇到的種種煩憂全然拋之腦后??粗乙荒樞腋5臉幼?,奶奶的臉上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后來,我每次前去學校,奶奶就會往我的書包里塞幾個炒餅和一瓶糖水,還叮囑:“中午餓了就吃點,倘若同學在旁邊,給他們分點,不要吃獨食!”

  四年級時,我轉去了鄉里的中心小學,告別了村小每天早出晚歸的讀書生活。那年,奶奶重病,臥床不起,父親也放下外出打拼的活兒,留在家中照顧奶奶。每次周五從學校趕回來,我總能看到奶奶那滿是溝壑的臉上泛著一縷慈祥的目光??墒牵穆曇暨B同她瘦削的身體一樣,愈發憔悴。我們一家人的心里,都不是滋味。

  一天,我如往常一樣準備收拾行李前往學校,卻看到父親的臉色緊繃、神情凝重。我從母親口中得知奶奶過世了。奶奶平時最寵溺我,總是把最好的給我,我因調皮受到父母責罵時,奶奶就會出來護短;知道我喜歡吃甜食,空閑時她就會帶著我去集市逛逛;回來時,我的手里拿著一串糖葫蘆,奶奶手里拎著一大包我愛吃的零食……得知這樣的噩耗,我一陣悲痛炸裂開來,泣不成聲。

  從我有記憶起,奶奶就一直生活在故鄉,很少出門,她的生活也極為簡樸,衣衫簡陋,粗茶淡飯,如原野中一株遒勁的野草,倔強又韌性地活著。我還記得,小時候我經常對奶奶說“等我長大了就帶你去旅游,去看遍世界”,可是遺憾的是,如今我長大了,我能走遍世界、看遍世界的時候,奶奶卻早已不在人世。

  我忽然感覺到心里一種苦仄涌上來。其實,對于農村人來說,早已和苦味、苦楚有了一種良好相處的默契和方式,而我闊別故鄉多年,在陌生的城市,在社會的圍城,也經歷了一些風雨,似乎和“苦”也已經相處融洽。

  可為何如今又覺得苦呢?大抵,是與故土與親人分別得久了,自己也像一株漂泊的草,被風吹得找不到北。像一株艾草,風吹雨打,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經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考驗和磨煉。而離開的日子久了,才會有機會給想念有生芽和萌發的縫隙。

  細雨又清明,陌上艾草綠,想起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有奶奶親手做的艾草餅相伴的童年,心里就感到一陣疼痛……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