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有個桃花源
發布時間:2024-03-14 09:09:29 來源:
新聞摘要:

  

  □ 余道勇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到底在哪兒,許多地方說法不一。有的說在湖南的桃源縣,有的說在重慶的酉陽縣。但是,有美景有桃花不一定就是桃花源,我們應該回歸到陶淵明所記述的場景中去尋找它。這么一找,竟然發現,南川金佛山下就有一處“小桃源”。

  《桃花源記》描寫了一個場景,大意是:漁夫緣溪而行,兩岸桃花繽紛,中無雜樹,溪流盡頭是一山壁,山壁上有洞,往洞里望,仿佛有光亮。漁夫舍船進入狹窄的洞中,往里面走數十步后,豁然開朗,洞的另一側,房舍、田土、男女耕作、阡陌交通一應俱有,雞犬之聲相聞。人們生活怡然自樂,卻不知道秦朝已滅亡,歷史已從漢朝到了晉代。

  湖南常德的桃源縣,認為其地就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不然不會名為桃源縣了。桃源建縣于北宋初年,“因其境內有桃花源而得名桃源縣”。重慶酉陽縣有桃花源景區,也肯定認定那兒就是當年武陵人捕魚為業并發現桃花源的地方,不然就不會打出“世界上有兩個桃花源,一個在你心中,一個在酉陽”這樣的廣告了。

  桃花源到底在哪兒,可能已經成為千古懸案。在桃源縣也好,在酉陽縣也罷,都沒有必要去你爭我奪,只要是好地方,大家都愿意去參觀游覽就行了。

  就《桃花源記》所描述之場景來看,此兩處未必就是陶淵明所述之桃花源。為什么呢?且不論桃花源是不是虛構,陶公所記是不是寓言或小說,只看其所述之場景“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便可知一二。我們游覽湖南省桃源縣之桃花源,有五柳湖、桃花山、淵明祠、秦溪谷等,景色雖然很美,但人工痕跡明顯。秦溪谷被認為是當年武陵捕魚人進入桃花源之溪谷,但并無“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的境況。再來看酉陽的桃花源,雖有溪有洞,出洞后儼然別有一番天地,較為符合《桃花源記》所述之情形,但其洞高廣不知幾許,顯然不符合記中所述“初極狹,才通人”的情境。

  我說重慶南川金佛山下也有一個桃花源,不是空穴來風和想當然,而是南川舊志書里確有記載。雖然此地沒有打造桃花源景區,并早就被人遺忘掉了,以至于現在找不到一點兒蹤跡,但是,這里曾與《桃花源記》中描寫的場景卻是十分的相似。

  這個地方在哪兒呢?它就在金佛山西坡之三匯場到天星小鎮之間,石鐘溪天生橋處,而所謂世外桃源,則是過了天生橋之后的天星小鎮到西坡景區一帶。但是,由于景區及公路建設,人們全然不知其常出入的金佛山西坡天星小鎮一帶,就是南川“小桃源”。

  從南川城區出發,過萬南高速公路到文鳳下道,進入金佛山景城大道,又沿石鐘溪上行十余里,到三匯場。三匯場是南川古場之一,因石鐘溪在這里與另兩條溪流匯合而得名三匯。石鐘溪是鳳嘴江的支流,其“石鐘”名稱由來,亦與南川的桃花源相關。

  《南川縣志·名勝》“小桃源”項記載:“石鐘溪正源出金佛山老梯子下,行二十余里至三匯場后,左右兩山驟合為一,名天生橋,隆起阻之……洞頂一懸石,上弇下侈中空,形圓如鐘……鐘內發聲,虺虺如雷。人莫測其故,名其溪曰石鐘水。”這是石鐘溪名稱之由來。

  不禁想到蘇東坡的《石鐘山記》來:“‘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石水相搏,聲如洪鐘……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記錄的也是一巨石發聲,故名石鐘山。不同的是,蘇東坡所記石鐘是在湖上,而南川石鐘溪上巨石是在溪流之上。

  這塊巨石實際就是一個石壁,石壁很高,人們難以逾越。“昔日游者至此輒返,以為行到水窮處,疑即石鐘溪之源,而不知此如黃河之星宿海。”古時人們把這里當作石鐘溪之源頭,就像有人把星宿海當作黃河的源頭一樣。由于極少有人穿過石洞去探尋新的路徑,于是,南川的桃花源便隱秘在山間,數百年不被人們所知。

  實際上,這塊巨石雖攔住人們的去路,其上卻形成一道天然的石橋,名為“天生橋”。現在,通往天星小鎮和金佛山西坡景區的公路正是從天生橋上過去,人們不再記得其下是南川的“小桃源”洞口。現在的旅游公路從天生橋上通過以后,在天星小鎮那一頭,石鐘溪仍然繼續向上延伸,直達金佛山腹地。

  讓我們來看一下《南川縣志》里是如何描述“桃花源”的。

  在《南川縣志·名勝》“小桃源”項,有如下文字:“三匯場后數里,自石鐘溪天生橋入,山盡水窮,更得村落僻靜,不聞外事,與陶記中甚似。陳氏世代居之,讀書安貧,有隱士風。”說明,從天生橋處進入天星谷里,有陳氏一門在此隱居,讀書安貧,以農為生。

  陳氏為何人,已無可考。縣人中有喜歡探奇者,乘小船緣石鐘溪而上,兩岸景色如夢如幻,如入異境。到了天生橋處,“山水皆戛然而止”。這就是《桃花源記》所謂“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于是從洞口進入洞中,“復前行數十步,仿佛若有光,則已至上洞口矣。”此地人跡罕至,出上洞口后,“豁然開朗,別有天地矣……前行里許,則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誠如淵明所記者也。此中人多以種竹為業,不知人間有富貴爭斗事。”“自民國以來,盜賊滿天下。而此中未見一兵,未見一匪。”好一個真實的世外桃源!

  而且,村中人有自號“桃源主人”的,說明村人讀書風氣盛行,能夠取得這么一個有文化的名號。村人在其中怡然自樂,種田種竹為生,安貧而好讀書,此景象十分符合陶淵明所追求的田園生活理想。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因為,隨著社會經濟和生態文明的發展,我們的天空更藍、生態更美了,美麗的景色更多了,人民生活安居樂業,我們的身邊到處都是桃花源。我們已沒有必要去考證陶公是否到過桃源、酉陽或者是金佛山,他所描述的世外桃源,如今,不正在我們的生活中實實在在地存在著嗎!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