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著新南川的美好明天,向前進,再出發!
——2024年區政府工作報告摘登
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市委六屆二次、三次、四次全會部署和全區“1343”總體思路,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牢牢把握穩進增效、除險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強企工作導向,全力以赴抓黨建、促改革、拼經濟、保穩定、惠民生,以趕考姿態譜寫現代化新南川跨越式發展新篇章。
主要預期目標
GDP增長6.5%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以上、其中工業投資增長12%以上,社零總額增長8%以上,城鎮新增就業7000人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2%,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左右。
2023成績單
經濟運行企穩向好
推動GDP增長5.3%,全區經濟艱難企穩回升。
193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03.5億元,25個市級重大項目加快建設。
渝湘高鐵、渝湘復線高速等一批重大工程有力推進,西環高速竣工通車,支撐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11.8億元、增長8.5%
全年簽約項目103個,協議引資557.2億元,到位資金128.8億元。
爭取上級資金43.2億元,融資到位175億元,獲批建設用地2300畝,征收土地1.2萬畝,拆遷房屋超20萬平方米。
推出150條惠企政策包,累計減稅降費超3.1億元,提供企業應急轉貸資金3.2億元,新發展市場主體12648戶。
工業經濟提檔升級
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258.2億元,完成制造業投資41億元、增長15.1%。
新能源汽車及配套、新能源及新型儲能、現代中醫藥等主導產業產值分別增長11.5%、37.6%、148.7%。
頁巖氣勘探投資累計達到170億元,產能超50億立方米。
實施智能化改造項目15個,新認定市級數字化車間3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5.6%。
方略精控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16家企業升規入庫。
文旅康養強勢突破
新培育精品民宿30家、新建露營基地52個,全年銷售康養物業23萬平方米。
山王坪喀斯特國家生態公園全新亮相,“大金佛山178環山趣駕”火爆“出圈”,上榜“全國體育旅游精品線路”。
升級改造一批景區道路,有序推進金佛山數字博物館、北坡游客中心等項目。
成功舉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新能源汽車環金佛山178定向賽、成渝地區產業聯盟暨第六屆重慶市體育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全年接待游客3852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41億元。
舉辦“味道南川”美食節等系列促銷活動,升級改造17個鄉鎮商貿中心,加快建設昌達智慧物流園,運營金佛山中藥材物流配送中心,有效盤活存量商業地產3萬平方米。
打造電商示范園區,全區電商交易額突破33億元。新培育限上商貿企業20家,社零總額增長8.9%。
鄉村振興續寫新篇
新建高標準農田7.5萬畝,完成耕地恢復補足1.4萬畝、撂荒地復耕復種2570畝。
建成綠色精品稻米基地7萬畝,方竹筍、大樹茶、藍莓等特色產業擴容提質。
新培育農產品加工業“雙百”企業2家,“南川農安溯源碼”上線運行。
建成生產生活便道118公里,新開通5條農村客運線路。
改造農村供水管網155公里、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2771戶,全區行政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成功創建市級綠色示范村3個,木涼鎮漢場壩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洪塘水庫完成大壩截流,魚枧水庫順利通過下閘蓄水階段驗收,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源達標率100%。
集體經營性收入超10萬元的村占比達94.4%。
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實施棚戶區改造15.4萬平方米,完成26個老舊小區改造,治理違法建設3.1萬平方米。
商品房銷售面積90萬平方米,7個保交樓項目累計交付房屋7746套。
全面啟動城市路橋隧安全整治三年行動,實施城區停車秩序和低速電動車專項整治。
景城大道加快建設,和平支路、渝南大道延伸路建成通車,東街路網、廣壩路等老城區道路相繼打通。
城區智慧停車管理系統基本建成,新增小微停車場44個、停車位3155個。
完成城區雨污管網改造19公里,城區供水一體化項目投入試運行。
新建“口袋公園”3個,開放“勞動者港灣”17座,常態化推進“馬路辦公”。
改革創新不斷深化
有效承接國家級、市級改革試點80項,謀劃實施“三個一批”重大改革項目58個。
搭建數字重慶“1+1+7+N”工作架構,全面開展部門核心業務梳理。
城市運行與治理中心基本建成,鎮街一體化治理智治平臺全面覆蓋,“渣土車監管一件事”應用實現三級貫通運行,“露營服務一件事”納入全市名錄庫。
穩步推進園區改革,建立“畝均效益”綜合評價機制。加快推進國資國企改革。
推進“川渝通辦”“跨省通辦”,政務服務事項“一次辦”覆蓋率達99.5%。
市級高新區創建13項指標全面達標,新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3家、市級科技型企業194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36家、市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2家。
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技術交易額首破億元大關。
民生保障持續增強
深入開展惠民暖心優服行動,全面兌現21件民生實事。
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9713萬元,城鎮新增就業8786人。
加強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全區無一人返貧致貧。
開展“救助通”推廣應用,累計發放各類救助資金1.6億元。
推動社會保險覆蓋擴面,居民養老、醫療保險參保率保持穩定。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南川校區引進入城,新增公辦幼兒園2所。
區中醫醫院通過三級醫院評審,疾控中心遷建工程即將完工,醫共體建設縱深推進。
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刑事類、治安類警情分別下降26.2%、22.7%。
開展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排查整治十大行動,夯實三級應急救援體系和全鏈條綜合性災害防治體系。
政府效能有效提升
堅持把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扎實開展主題教育,認真落實黨建統領三項重點任務,推動重大決策落地、重大任務完成、重大風險防控。
依法接受人大監督,自覺接受政協民主監督,高質量辦理人大代表建議257件、政協委員提案220件。
嚴控“三公”經費預算,壓減一般性支出超1億元。
嚴格落實黨風廉政責任制,加強重點領域風險防范,強化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管理,著力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2024任務書
重點抓好七個方面的工作
1
著力補鏈成群,提升先進制造業能級
圍繞“332”制造業集群體系,完成工業投資100億元,強力推進75個重點項目建設,確保規上工業總產值實現290億元。
聚焦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及配套、綠色建材、新能源及新型儲能3大主導產業。
促進超群輪轂、鋁器時代等項目穩產擴能,推動鴻路綠色建筑產業園等項目提質增效。
聚焦現代中醫藥、先進材料、食品及農產品加工3大特色產業。
開工建設御本堂(二期)、華綠生物(二期),確保華潤三九、君方中藥、特醫食品順利投產。
聚焦電子信息制造及軟件信息服務、生物技術等2大戰略性“新星”產業。
堅持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方向,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引導傳統建材、汽摩配套等企業順應市場、主動轉型,完成技改項目25個,推動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2%以上。
新創建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各1個,打造綠色工廠2家。
助力企業升規上市,全年新入庫規上企業15家。
增強園區發展產業、服務企業功能,實現園區產業布局更優、運轉更快、效能更高。
大力盤活園區資源,開展存量項目投入產出效益評價。
持續推動企業入園歸區、集約化發展,建成投用綠色精密制造產業園、現代智慧科技產業園、水江物流集散中心。
2
聚焦品牌提升,構建文旅康養發展新格局
聚焦景區景點游、民宿露營游、農旅融合游、康養避暑游“四態齊升”。
打好金佛山“世遺”牌,積極招商引進山地戶外運動等參與性強的互動體驗項目。
推進金佛山北坡索道建設,建成投用金山湖濱湖公路、北坡游客中心。
持續推動“大金佛山178環山趣駕”、神龍峽等景區景點品質提升。
依托東街、大觀原點培育壯大文旅市場主體,提速景城大道片區開發建設。
辦好金佛山冰雪季、中國健身名山登山賽、國際繩命繩索救援賽等品牌賽事活動。
強力推進山王坪片區文旅康養項目開發建設,高質量完成片區開發規劃編制。
完成投資10億元,啟動首開區、綜合服務中心等14個項目建設。
協同推進良瑜、興茂、中海黎香湖、金佛東麓、云湖沉香等項目建設。
舉辦首屆中醫藥文化節,打造金佛山北坡、天星小鎮“中醫藥+文旅康養”示范帶。
推動文旅康養與農業、體育、醫療等深度融合。
3
積極擴大內需,千方百計提振市場信心
全力推進228個重點項目建設,完成投資300億元以上。
實施氮肥廠片區開發等一批帶動性強、經濟效益好的項目。
精準推進交通、水利、能源等重點基礎設施建設。
強化項目建設精細管理和精準調度。
完善項目策劃會商機制,精準對接國家政策導向、資金投向。
嚴格政府投資項目管理,著力提高投資效益。
完善民間投資支持政策,加強增信支持和要素保障,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深化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城市培育建設試點,新培育限上商貿企業15家以上。
鞏固住房、汽車、家居家電等大宗消費,推動養老、托育、家政等服務消費擴容提質。
做靚東街、天星小鎮、大觀原點等文旅消費集聚區。
建成投用區級日用品集配中心。
傾力打造消費亮點,培育“南川九大碗”“金佛山首禮”等消費品牌。
擴大金佛山糯玉米等特色電商產品規模,實現電商交易額35億元以上。
充分挖掘農村消費潛力,推動城貨下鄉、山貨進城、快遞入戶。
力爭全年簽約正式合同額350億元以上、引進產業項目80個以上、到位資金100億元以上。
開展精準招商,力爭引進制造業企業40家、協議引資160億元以上。
加強招商項目跟蹤服務,優化完善重大招商項目專班推進機制。
實施優化營商環境“十大措施”,打造“辦事都不南”營商品牌。
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渝快辦”數字賦能,深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
高質量完成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入戶登記。
全面落實助企惠企政策,推動政策“精準直達”“免申即享”。
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行包容審慎監管。
健全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機制,支持民間投資參與盤活國有存量資產、城市老舊資源。
開展“民營企業采風行動”和“新時代南商培優計劃”,大力鼓勵引導企業家干事創業。
4
堅持不懈做好“三農”工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擺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優先位置,實施防止返貧攻堅行動。
切實加強耕地保護,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8.2萬畝。
降低種糧生產成本,確保種糧面積、糧食產量穩定在73萬畝、31萬噸以上。
做大做強“一主兩輔”產業,南川米、茶葉、藍莓、方竹筍等特色產業種植面積穩定在95萬畝以上,確保一產增加值增長4.5%以上。
新改建茶葉加工生產線8條,建成藍莓功能性保健食品生產線,創建市級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2家。
促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新培育市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村鎮2個。
深入實施強村富民綜合改革,新增“三變”改革村30個、占比超60%。
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持續做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
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力爭全區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1.2億元以上。
新增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各20家,新培育國家級示范社1家、市級示范社4家。
一體抓好農村“五網”建設,深入實施“智慧農業·數字鄉村”發展行動。
加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保護。
創建巴渝和美鄉村示范村鎮5個以上。
完善黨建統領“四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積極創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鎮。
續建洪塘水庫,開工油榨房、水大丘小型水庫,加快建設大有、馬嘴水廠,建成華爾寺水廠。
新建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300戶,建設農村生產生活便道70公里,實施農村公路安防工程100公里。
推動燃氣管網向鄉鎮延伸,讓更多群眾用上清潔能源。
5
立足生態宜居,鞏固提升城市品質
完成國土空間分區規劃編制,優化城區空間布局。
新開工商品房60萬平方米、竣工100萬平方米,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1000套。
持續改善城市面貌,完成棚戶區改造5萬平方米,改造老舊小區15個。
啟動渝湘高鐵南川北站綜合樞紐建設,全面開工武兩高速(南川段),推動渝湘復線高速(南川段)竣工通車。
完成黃淦河、鳳嘴江污水管網更新改造工程和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治理工程(一期),實施燃氣管網改造3.4萬戶。
深化海綿城市建設和國家節水型城市創建,實施城市內澇整治工程,改造排水管網10公里。
高效運轉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推動城市治理“一網通辦”“一網通管”。
加快運管服平臺建設,完成硬件打造和平臺轉換。
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積極爭創生活垃圾分類先鋒區縣。
常態開展城區交通秩序專項整治,新建一批小微停車場、城市停車位。
保持高壓態勢整治城市亂象,治理違法建設1萬平方米。
全域開展城市體檢,打造干凈、整潔、有序的城市環境。
抓好全國文明城區創建,實施市民素質提升工程,引領城市新風尚。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推進美麗重慶建設南川行動上實現新突破。
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抓好國家儲備林建設和森林經營試點,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創建。
強化生態修復,實施廢棄礦山恢復治理450畝,治理水土流失35平方公里。
加快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積極建設無廢城市。
加快企業節能改造和清潔能源替代,夯實企業綠色發展能力。
6
深化改革開放創新,不斷釋放發展活力
全力攻堅國企改革,加快推進區屬國企“瘦身健體”。
全力攻堅園區改革,健全人才流動、薪酬激勵和考核約束機制。
全力攻堅政企分離改革,實現經營性國有資產100%集中統一監管。
推動國有企業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
全力盤活國有資產,全年盤活存量閑置可變現國有資產15%以上。
深度融入“1361”整體構架,用數字化為發展賦能、為服務提質、為治理增效。
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持續優化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
全覆蓋、全量化梳理核心業務,積極爭取市級應用試點。
打造交通出行、安全監測、社區服務等智慧應用場景。
完善鎮街、村(社區)、網格職責清單,推動線上智治平臺與線下“141”體系深度融合。
全面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強區戰略,優化人才創新創業全周期服務。
全力攻堅市級高新區創建,對照測評體系標準,著力補短板、強弱項。
推動上藥慧遠與市中藥研究院、重慶郵電大學共建市級重點實驗室。
新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家以上、市級科技型企業80家以上、市級專精特新企業3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
深度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抓好重大項目清單落地落實。
深入推進與四川樂山、都江堰等地交流,著力推動產業、文旅、體育等各領域合作。
聚焦西部陸海新通道節點城市建設,培育壯大經貿產品規模,持續拓展通道沿線大宗貨物公路物流服務。
深化與新加坡、越南等東盟國家貿易合作,積極參加智博會、西冾會等經貿活動,力爭實現進出口額20億元以上。
穩步推進南川——武隆協同發展,推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7
堅持普惠共享,不斷改善基本民生
開展職業培訓2800人次以上,確保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穩定就業。
實施社保擴面提質、低保和救助擴圍提標專項行動。
積極引進養老服務專業運營機構,提高養老服務質量。
落實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撫恤優待等服務保障。
做好城鄉特困人員集中照護服務,加強婦女兒童、殘疾人關愛和權益保障。
持續推進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城鄉一體化發展,優化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
加快推進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南川校區建設,完成道南小學改擴建項目,投用向陽學校。
有序實施綜合托育示范中心、區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等項目,推動區婦幼保健院創建三級醫院、區中醫醫院創建“三甲”。
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鞏固國家衛生區創建成果,創建國家衛生鄉鎮1~2個。
大力推進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
積極推動龍崖城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三不加”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持續健全風險研判預警、突發問題快響處置等機制,打好風險防范化解攻堅戰。
深入推進保交樓收官行動,落實房地產金融支持政策,加快推動久建未完項目處置。
持續打好政府隱性債務和國有企業債務化解攻堅戰,鞏固化債成果。
統籌盤活資金資產資源,著力挖潛增收,推動財政平穩運行。
強化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啟動實施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
嚴格食品藥品監管,守護好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推進信訪法治化工作和信訪問題源頭治理三年攻堅。
防范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等新型犯罪,推動掃黑除惡長效常治。
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一)對標對表,恪守忠誠。
(二)知重負重,擔當作為。
(三)從嚴從實,踐行法治。
(四)全心全意,服務群眾。
(五)善作善成,轉變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