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結碩果 砥礪奮進新征程
——區科技局2023年亮點工作回眸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重慶瑞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重慶銀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實驗室。

黃連標準化生產基地。
“培育壯大創新主體”專項獲市政府激勵支持;
市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計劃完成全年市級目標任務的237%;
1~12月規上工業及服務業研發投入同比增長40.24%;技術合同登記額首次突破1億元……
2023年,區科技局大力實施高新區創建行動,助力全市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以優異成績在南川大地上鐫刻了一枚枚深刻的科技創新“印記”。
強化頂層設計
推進高新區創建工作“穩發力”
區科技局緊跟全區“1343”總體思路,圍繞高新區《戰略發展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提出的“3+1”主導產業,進一步鞏固提升創建指標,做強企業創新主體。兩次改造提升高新區過渡展示中心,引進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入駐。高新區規劃展覽館鋼結構主體搭設、外部裝修已完工,進入室內布展階段;規展館展陳方案經過20余輪的深化提升已基本定稿,整體工程已接近尾聲,即將完工投用;督促指導各組團景觀提升、環境整治、制作安裝40余塊創新榮譽標牌,有力提升高新區整體形象。完成《關于設立市級高新區的請示》、申報資料、佐證材料、專家評審PPT匯報材料編制,園區整合方案已報市發展改革委備案。邀請了高新區評審專家進行3次調研摸底,同時加大督導力度,印發創建任務及整改清單4次,確保創建迎檢準備工作全面落實到位。
聚焦特色資源
推動中醫藥產業“煥新生”
區科技局積極開展中國·重慶中醫藥文化產業園項目建設前期策劃工作,會同區發展改革委、區衛生健康委等部門完成中國·重慶中醫藥文化產業園總體方案。推動中醫藥產業融合發展,區內中藥材種植企業(合作社)與中醫藥產業科技園區的中醫藥制造加工企業建立聯動機制,共建黃連和玄參規范化種植示范基地,結合第二批主題教育“四下基層”開展中藥材種植技術培訓,助力中藥材產業提質增效,實現規范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推動上藥慧遠與市中藥研究院、重慶郵電大學共建市級重點實驗室;推動青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申報2023年度重慶市技術創新與應用發展重點專項——“道地中藥材數字化種植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已通過市科技局立項并啟動。
突出創新賦能
點燃科技企業發展“強引擎”
區科技局大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2023年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82家,比2022年增加20家。新培育重慶市科技型企業194家,累計達到782家,完成市級“雙倍增”任務的237%,新認定區級研究開發中心9家,全區達到43家。去年1~11月,規上工業及服務業企業研發投入5.78億元,同比增長31.87%。全年共提交R&D投入、高新技術企業入庫、科技型企業入庫等財政資金補助近1347.88萬元,同比增長83.9%,惠及企業500余家次,協助53家科技型企業獲知識價值信用貸款超1億元。扎實開展“三服務”工作,鞏固干部職工“一對一”常態化服務企業工作機制,邀請市級專家開展“一對一”現場指導,選聘有實力的第三方機構“一對一”開展研發輔導。
優化創新資源
營造科技創新創業“軟環境”
區科技局新命名區級科普基地6家,目前共有34家區級及以上科普基地。3家科普基地獲得市科技局科普項目支持30萬元。在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選聘科技創新智庫專家13名,服務大健康、綠色建筑等主導產業。新增科技領域“重慶英才”1個,累計入選“重慶英才·創新創業示范團隊”3個、“重慶英才·創業領軍人才”2名。選派國家“三區”科技人才、重慶市科技特派員共48名,組成了古樹茶、中藥材、藍莓、方竹筍等特派團隊,開展線上線下科技服務200余次,大力推動科技特派員助力鄉村振興工作。通過“服務帶動、深挖拉動、政策驅動、宣培推動”四項舉措,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技術合同登記、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區登記技術合同89項,登記額達到1.1億元;“渝東南南川大型常壓頁巖氣田發現及勘探關鍵技術”獲自然資源科技進步獎(找礦獎)二等獎。舉辦“第六屆南川科普講解比賽暨第十屆重慶科普講解大賽預賽”“2023年南川區科技活動周啟動儀式”,開展“全國科普日”活動,837位科普愛好者參與。
(本組稿件由記者鄧的采寫,圖片由區科技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