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管城 向人民匯報
——區城市管理局2023年亮點工作回眸

①

②

③

④

⑤

欣欣向榮的南川城。
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是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站在新時代、新征程、新起點,區城市管理局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引領,以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為抓手,以傳承弘揚“紅巖精神”為根脈,以厚植涵養新時代“紅巖先鋒”為目標,“四下基層”問需于民,聚焦一線破解發展難題,大刀闊斧變革,精準施策增效,全面推動城市管理服務能力和城市功能品質大幅提升,努力打造一支紀律嚴明、素質過硬、一心為民的新時代“城市管理鐵軍”。
服務提質
提升城市宜居程度
“潮汐攤區”破解游攤管理難。2023年,區城市管理局聚焦“關鍵小事”,向群眾找問題、求辦法,在全國率先探索實施“潮汐攤區+攤主自治+721工作法”。針對以往行政執法矛盾突出的游攤管理難題,通過日常路巡、環衛“吹哨”、12345問政平臺等渠道,結合下沉調研、問卷調查,全面厘清游攤種類、分布區域、流動時間等關鍵信息并建立臺賬,量化摸清底數。集合區域人口密度、交通流量等城市體征數據,分布式設置“潮汐攤區”31處、攤位2100余個,實行早中晚定時、規范定點、統一管理,全面轉變以罰代管的傳統執法導向,有效化解城市游攤占道經營管理難、易反彈難題,解決群眾賣菜難、居民買菜難雙向矛盾。
出臺《“潮汐攤區”管理辦法》,引導攤點成立自治管理組織,建立自治公約,嚴格落實街長制、攤位長制等措施,形成“城管、街長、攤位長”三位一體共治共管格局,得到市民群眾廣泛好評,游攤占道經營類投訴舉報量同比下降80%以上。該做法獲得中央第8巡回指導組高度評價,入選全市主題教育典型案例匯編印發,并在全市主題教育落實“四下基層”交流座談暨整改整治工作推進會上書面發言,在全市主題教育大會上書面發言,被多家中央、市級媒體廣泛報道200余次,2次刊登《重慶日報》頭版。
“馬路支部”破解服務溝通難。去年以來,區城市管理局堅持用群眾“口碑”檢驗主題教育“成色”,以“學思想”打頭,推動黨員沖鋒在一線、破解難題在一線。持續鍛造“一線黨旗飄”品牌,用好“馬路支部”實踐陣地,組織城市管理系統干部職工學習身邊榜樣——全市“最美城市管理人”“城管花木蘭”秦翠霞先進事跡,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在馬路一線接受思想洗禮和黨性錘煉,激發黨員干部扎根一線破解難題惠民生。常態開展“黨徽戴起來、形象亮出來”活動,分路段設立紅巖黨員示范崗68個、紅巖黨員責任區15個,黨員領導干部帶頭走出機關、深入一線,把馬路作為主要辦公場所,以解決實際問題和群眾需求為導向,扎實推進機關黨建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在全國率先探索“支部馬路化+支部數字化+處置現場化+回訪滿意化”機制,建立黨員干部與路段群眾聯系制度,每名黨員領導干部圍繞分管工作,至少解決1~2個難題,實行掛賬滾動銷號,有效實現“馬路問題”快速響應、快速解決,累計排查化解各類安全隱患1268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682個,民意調查群眾滿意度連續6個月位列主城都市區前3名。
“漏損治理”破解群眾用水難。2023年,區城市管理局成功承接全國50個區縣之一的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治理國家級試點建設。以“精準控漏”為目標,創新性探索中小城市、山地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治理可復制、可推廣經驗。計劃改造城區DN25-160管道80143米,配套安裝二次供水設備107套,改造智能網表7.053萬戶,建設DMA分區漏損計量平臺,實現管網漏損精細化管理。截至目前,升級改造老舊小區供水管網27個,安裝二次供水設備9套、智能網表3萬余個,漏損率從19.39%下降至8.67%,群眾用水滿意度大幅提升。
穩進增效
推動城市功能躍升
“補齊短板”破解城市便捷難。去年以來,區城市管理局聚焦民生福祉,加快城市配套基礎設施改造升級,聚力推進城市更新行動,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服務能力。在金山大道4座人行天橋加裝電梯8臺,有效解決市民“過街難”困擾;加快推進城區供水一體化建設項目,新擴建鷹巖水廠二期8萬立方米/日供水產能,城市供水能力達到14萬立方米/日,解決了城市供水產能不足這一歷史遺留問題;堅持“因地制宜、便民利民”原則,新建2座“勞動者港灣”,城區“勞動者港灣”累計建成開放27座;持續推進城市公廁增量提質工程,結合城區現有公廁運行情況和新建小區及商圈人流量增大等實際,新建公廁4座,改造公廁4座,采取增設第三衛生間、通風除臭采光、智能出紙、化糞池智能監測抽排等服務要素升級,將物聯網、5G等新技術有機融入公廁智能化提檔升級,讓城市公廁運行變得更加高效、智能、安全。
“因地制宜”破解城市增綠難。2023年,區城市管理局按照一步一景、步移景異原則,對城市道路綠化帶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升級改造城市道路綠化帶、景觀節點等20余處,新增灌木杜鵑15萬余株,初步形成“四季賞花”的杜鵑花城特色景觀。全力推進鳳嘴江濱河綠道山城綠道2.53千米建設,完成5個山城花境建設及2.46公頃鳳嘴江氮肥廠片區坡坎崖綠化美化項目。同時,精細化利用土地資源,建成投用海怡天游園、小河嘴北岸游園、九鼎游園等“口袋公園”3個,累計建成投用“口袋公園”21個,建成區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由2020年的80.91%提升為90.5%。去年3月,鳳嘴江社區體育文化公園獲評重慶市“最美口袋公園”。
“智慧停車”破解城市出行難。去年以來,區城市管理局深入調研摸清城區停車需求,按照“便民利民、因地制宜、安全有序、協調美觀、智慧服務”原則,深挖城區停車資源潛力,高效利用,協同治理,新增小微停車場33個、新增車位2599個,超額完成市級考核任務。同時,新增燈桿326根、高位相機826套,增設限時停車位300余個,智能化改造路內停車位2418個,全區公共停車位智能化管理加速推進。渚堰塘小微停車場獲評“重慶市十佳停車優秀項目”,體育館露天停車場獲評重慶市“最美小微停車場”。
改革求變
優化城市管理方式
“聯合執法”破解停車治理難。2023年,區城市管理局深入推進城區機動車亂停放專項整治,深化與公安部門多跨協同,在全市率先推行公安局交巡警支隊和城管執法支隊聯合執法整治交通秩序,專項招聘20名協管人員,輪流抽調公安、城管執法人員成立停車整治聯合執法專班,常態化開展城區停車秩序整治、全面實施全局執法人員“崗位大練兵”,進一步規范動靜態停車秩序。
“占挖公示”破解監管閉環難。去年以來,區城市管理局在全市率先推行城市道路占道挖掘公示制度,進一步明確城管、公安、住建、經信等部門以及各管線權屬企業的職能職責,完善聯動協調工作機制,開展聯合執法監管;采取“線下+線上”形式,每月定期公開公示所有在建占道挖掘工程,并要求占挖申請單位每周報告施工進度,同時邀請廣大市民監督,暢通舉報投訴渠道。2023年,已查處圍而不建、完而不拆等問題25處,發現道路恢復質量不達標3處,發現未按申請方案施工2起。相關做法得到市城市管理局主要領導肯定并全市推廣,助推《重慶市城市道路占用挖掘管理規定》出臺。
“兩網融合”破解資源回收難。2023年,區城市管理局在全市率先制定出臺《重慶市南川區兩網融合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導則(試行)》,結合服務半徑按照“便民、利民”原則對城區現有100余個廢品回收網點的標識標志、設施設備等進行規范,增設兩網融合示范點20個。同時,對城區兩網融合示范點實行“分級、分區”管理,依據建設規模、服務能力、服務水平,對示范點開展等級評定,并按照鄰近原則確定服務半徑、劃定服務區域,實現再生資源回收服務精準、高效。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中流擊水,勇進者勝。2024年,區城市管理局將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緊密結合全區“1343”總體思路,聚焦推動城市治理模式創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體系重構,突出綜合集成,強化多跨協同,加快運管服平臺建設,高效推進城市運行數字化,積極爭創生活垃圾分類先鋒區縣,深化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建設全國區縣級優秀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全面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努力在改善民生上探索新經驗、實現新突破,為南川現代化郊區新城跨越式發展貢獻城市治理力量。
(本版稿件由記者李佳遙采寫,圖片由特約通訊員羅建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