攬盡好“風光” 提高儲“能力” 能源保障“底氣”足
——區發展改革委2023年能源項目亮點工作回眸

風力發電車矗立山間。特約通訊員 羅川 攝

頁巖氣平臺。

中廣核儲能電站。

技術人員對輸氣管道進行安全檢查。
在綿延群山中,一座座“大風車”矗立在高山之巔,巨大的葉片迎風旋轉,蔚為壯觀;在工業園區水江組團,一排排大型儲電電池仿佛是城市的“充電寶”,作為全區首個新型儲能項目,為之后的謀劃布局“打了個樣”,一條條輸氣管道將頁巖氣從地下幾千米深處輸送到企業工廠、千家萬戶。
近年來,我區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全面落實“雙碳”戰略,圍繞川渝兩省市攜手打造“天然氣千億產能基地”、建設“優質清潔能源基地”目標,全速推進頁巖氣、風電、光伏、儲能等能源項目建設,著力建設百億級清潔能源產業、打造全市綜合能源示范基地,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南川高質量發展提供能源保障。
儲能項目超前布局,建設凸顯南川速度
新型儲能是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裝備基礎和關鍵技術,是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支撐。
去年9月開工建設的中廣核南川100MW/200MWh新型儲能電站,是我區首個新型儲能項目,在“120天”內快速建成投運,完成投資2.6億元,有效填補了南川新型儲能產業空白,對提升南川電網能源消納能力、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具有特殊重要意義,是央地合作的新樣板、南川能源安全的新支撐。
清潔能源基地建設需配套相應的儲能規模。目前,我區正在積極謀劃新型儲能項目,積極推進魚泉河、麻壩溪、魚跳等抽水蓄能項目開展前期論證,為未來優化電源結構、提高電網供應能力、緩解用電高峰電力緊張提供有力支撐。
頁巖氣開發加速,產業鏈初顯雛形
我區頁巖氣資源富集,中石化重慶頁巖氣公司在南川發現和建成了國內首個常壓頁巖氣田——南川頁巖氣田,率先在南川實現了南方深層煤層氣的商業發現,目前已探明資源儲量3145億立方米,可動用開發資源量1553億立方米,占全市可動用開發量17.18%。自2017年以來頁巖氣累計建成平臺76個,開鉆井325口,完鉆井300口,投產井252口,完成投資170億元,實現產值133億元,年產能達到50億立方米,為川渝攜手打造中國“氣大慶”貢獻了南川力量。
依托頁巖氣資源優勢,我區圍繞頁巖氣開采、裝備制造、加工利用、延伸產業等方面,積極謀劃頁巖氣全產業鏈發展,引領國內頁巖氣鉆井壓裂的電動化升級,形成以“優快鉆井+全電壓裂+智能化采氣+全工序綠色開發”為核心的高效開發體系,開工建設頁巖氣研發中心,落地一批LNG加工廠、CNG集氣站項目,配套油氣勘探開發區風電資源綜合利用開發項目,積極推動天然氣提氦、燃氣發電等天然氣利用項目前期工作。
加強油氣長輸管道建設,布局互聯互通輸氣管網。已建成南川至涪陵、至貴州、至兩江新區等6條外輸管道,境內里程達141公里,年輸氣能力達97億立方米,加快推進南川至兩江新區(二期)、南川至江津油氣長輸管道建設,2024年5月全面建成投用。建成后新增年輸氣能力60億立方米,實現園區供氣支線全覆蓋,與川氣東送、四川氣源主干線相通,增強國家與地方管網互聯互通與輸氣保障能力。
推進風電光伏發展,有效開發綠色資源
風電光伏作為可永續利用的清潔能源,是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重要發展方向,是我區建設“百億級”清潔能源產業的重要支撐。
我區結合風光資源實際,初步測算風資源可開發裝機容量約90萬千瓦,已建成投用山水、香樹嶺、風吹三個風電場,總裝機規模17.79萬千瓦,年發電4.2億千瓦時,占年消納總電量的17.6%;在建的涼風埡、白楊坪風電場,總裝機規模9.6萬千瓦,建成后年新增發電量近2億千瓦時;2024年計劃新開工的太乾山山地、坪上、民主風電,總裝機規模23萬千瓦,預計2025年建成投用。積極探索“光伏+”發展模式,已建成分布式光伏項目35個,總裝機容量0.45萬千瓦,2024年新開工東城、南平、南城采煤沉陷區光伏項目,總裝機容量17.6萬千瓦。
近年來,我區把清潔能源產業作為重要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培育,動態優化調整能源發展路徑,加快推進頁巖氣、風電等產業發展規劃編制,盡快構建立體多維開發體系,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同時,大力引育勘探開發裝備制造、LNG加工、燃氣發電、新型儲能、精細化工等上中下游產業,因地制宜規劃布局風電、光伏項目,實現以資源招項目、以項目帶投資、以投資促發展的良好格局,加速打造百億級清潔能源產業集群。
(本版稿件由記者陳蕗穎采寫,圖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