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就民生幸福底色
發布時間:2024-01-23 09:10:49 來源:南川融媒體中心
新聞摘要:

繪就民生幸福底色

——區人大常委會2023年社會建設工作回眸

  □ 記者 鄧的

  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民生監督,始終是人大監督工作的重點。

  一年來,區人大常委會緊緊圍繞全區工作大局,聚焦社會建設重點任務,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緊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大力加強社會建設領域監督,積極推動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促進社會發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眾。

織牢社會保障“安全網”

守住人民安康幸福線

  2023年10月19日,我區“24小時社保服務站”投用。這是市人力社保局和中國郵政集團重慶公司合作建立的社保服務站,日間為群眾提供節假日不休的線下窗口辦事渠道,夜間參保群眾可憑身份證或社保卡自助辦理個人社保業務。這一舉措,正是回應了2023年4月區人大常委會開展社會保險經辦工作專題視察時,視察組提出的要求。

  4月,區人大常委會開展社會保險經辦工作專題視察,實地視察了鳴玉鎮社保所、工業園區社會保險公共服務站、區社保服務大廳,深入了解“15+5”人社便民服務圈建設行動、服務園區企業就近辦理社保業務、社保經辦服務數字化應用場景打造,以及“一窗綜辦、全渝通辦、優先網辦”社保經辦服務新模式等工作開展情況。提出加大“數字社保”應用、“15+5”人社便民服務圈建設行動的宣傳力度,增加社保經辦服務自助一體機投放數量和開放時間,指導鎮街因時因地推出延時、錯時、預約、代辦服務等建議,讓老百姓享有更高效更便利的社保經辦服務。

  5月,區人大常委會聽取區人民政府關于2022年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管理情況的報告,提出加強監督檢查,嚴厲打擊騙保行為,堅決防止挪用社保基金行為發生;認真落實國家提高待遇水平、社保費“減免緩”政策等建議,助力把好社保基金安全“總開關”,守好民生底線。

  2023年以來,區人大常委會積極回應全區社會保險事業發展的現實需要和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依法開展視察監督,打通堵點、補上斷點、清除痛點,推進全區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

  同時,區人大常委會聚焦醫療保障基金監管工作,為加強醫療保障基金監督管理,維護公民醫療保障合法權益,對全區醫療保障基金監管工作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詳細了解醫保基金運行、醫保工作開展情況以及基金監管工作成效,針對居民參保意愿低、支出需求增速快、集采政策執行不到位、醫療行業行為不規范、醫保監督力量較薄弱等困難和問題,具體提出了加強宣傳引導、提高醫保經辦服務質量,精準高效監管、高壓打擊欺詐騙保行為,加強隊伍建設、推動監管數字化變革等工作建議。

聚焦基層治理“微陣地”

打造城鄉社區新格局

  從區人大常委會專題調研組走進大觀鎮金龍村,村民把便民服務中心親切稱為“會客廳”開始,作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的大觀鎮備受青睞,我區不少村(社區)都主動“上門學習”,希望能打通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2023年,區人大常委會將城鄉社區治理納入重要監督議題,著力推動社區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治理機制不斷創新、治理基礎不斷夯實、治理效能不斷提升。

  8月,區人大常委會對全區城鄉社區治理開展調研,調研中發現,雖然我區在加強城鄉治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

  “如何加強網格治理?”“如何提升社區共建?”“如何增強服務能力?”

  9月上旬,帶著這些問題,區人大常委會又實地調研了西城街道龍濟橋社區、東城街道灌壩社區以及大觀鎮金龍村、木涼鎮漢場壩村,深入了解全區“三事分流”機制試點、黨建引領“三治”融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級議事協商工作情況,針對網格治理、社區共建、服務能力建設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建議通過持續全方位為基層減負、推動治理力量下沉和用數字技術賦能基層治理等方式,不斷提升社區的公共服務能力、利益協同能力和社會動員能力,探索建立符合我區城鄉社區治理實際的多重模式。

  9月下旬,區人大常委會聽取了區政府關于城鄉社區治理情況的報告。

  “東城街道灌壩社區金山麗苑小區實現從‘沒人管、管不住’到‘有人管、管得好’的飛躍,充分展現了網格治理的突出成效。”

  “大觀鎮金龍村居民辦理業務得到‘客廳式’零距離服務的體驗,是探索社區運轉模式‘去行政化’的重要成果。”

  會上,常委會組成人員充分肯定了全區城鄉社區治理工作,認為區人民政府推動制度優勢轉化為民眾可及、可感的治理效能,形成了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社區治理新格局。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人大監督也沒有停下腳步。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要強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突出惠民有感工作導向,積極抓住數字變革機遇,推動智慧社區建設,實現基層治理科學化、精準化、協同化、高效化。

筑牢心理健康“防護網”

護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區十八屆人大三次會議期間,李瓊代表提出《關于推進未成年重點人群專門教育的建議》,向迪代表提出《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的希望。促進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牽動著區人大常委會、人大代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心。

  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促進我區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區人大常委會開展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專題調研。

  10月上旬,區人大常委會組織區委政法委、區法院、區檢察院、區民政局、區教委、區公安局、區衛生健康委、團區委、區婦聯、區關工委圍繞調研重點內容和職能職責開展自查,并提交了自查報告。

  10月中旬,調研組深入區青少年司法保護中心、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和區內部分學校心理輔導工作室,了解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情況;召開座談會集中聽取了區民政局開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情況匯報,有關單位結合職能職責作補充匯報,重點分析問題,提出意見建議。

  調研組指出,近年來,我區針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通過完善“三項網底”,提升服務能力;建立“三項機制”,提升服務水平;實施“四項行動”,提升服務效果,取得了一定成效。針對我區未成年人抑郁焦慮明顯、學習壓力感強、心理承受力較弱、人際關系敏感、網絡成癮現象突出等問題,調研組提出加大區人民政府統籌協調力度,推動落實家庭保護責任,完善學校心理健康工作體系,增強社會心理健康服務能力,營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環境等建議。同時,重點關注留守、殘疾、孤兒、受侵害、涉罪等特殊未成年群體,持續提高兜底保障水平,豐富關愛服務方式,并針對性優化相關人群的心理健康保護措施。

相關新聞推薦